特斯拉是我們期待的特斯拉嗎

2020-03-12
來源: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因交付的國產版Model 3搭載的自動駕駛配置與隨車環保清單上標注不符,特斯拉在“3·15”前夕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特斯拉在國內實際交付階段接連遭遇到貨不對板、減配降級諸多詬病,這與前期國產化一路順風順水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拿地到全面投產,其他企業用兩到三年時間都未必能完成的事情,特斯拉上海工廠只用了一年。可以說,進入中國市場的這一年,特斯拉幾乎是乘着政策的東風,一路加速沖到了中國消費者的眼前。
 
  面對特斯拉這條“鯰魚”,擔心之余,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特斯拉不只是一款電動汽車,它更是一款高科技產品。借由特斯拉打開的中國市場,是更好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特斯拉、寶馬、大眾來了,倒逼中國自主品牌拿出“真槍實彈”積極應戰,而不是在過往補貼的照顧下渾水摸魚。
 
  梳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軌跡不難看出,以補貼退坡為分界形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重點在于強化補貼,打造產業頂層設計,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開路搭橋。隨着補貼逐漸退坡,第二階段市場競爭的重點,既是淘汰落後產能,也是重點扶持核心技術,以此開啟新能源汽車的全新賽道。
 
  新能源汽車將是一個長期的、競爭激烈的賽道,這個趨勢已經開啟。特斯拉的國產化將在第二階段扮演重要角色,推動這一趨勢發展,加快市場進化的速度,拉升中國智能電動車的供應鏈能力,進而有利于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培養,引爆產業化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甚至带領行業向終極對手燃油車發起真正挑戰。
 
  反觀置身其中的特斯拉,同樣面臨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兩次博弈。以上海工廠火速落地為軸線,第一階段的博弈重點是“進門”,雖然過程兜兜轉轉,但最終還是說來就來了。後一個階段自然是進了門,能否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里如魚得水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實現國產化只是第一步,到了這里能不能吃到肉,到底能吃到多少肉,就各憑本事了。
 
  消費者對特斯拉有期待不假,期待來自于品牌但忠于品質,擺在消費者面前的選擇並不少也是現實。經過這些年的培育,中國新能源車企與特斯拉雖仍存差距,但這種差距正加速縮小。特斯拉主動降價搶市場並非只是展現初來乍到的誠意,其實也是看到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今非昔比。
 
  在馬斯克看來,減配似乎沒有那麼重要。“那些抱怨的人實際上並沒有選裝自動駕駛功能,如果選裝了,特斯拉會為他們免費升級為HW3.0芯片。”不過,他可能忘了一點,那些“抱怨的人”或許正在影響“不抱怨的人”,而他們心中可能暗生共同的疑惑:特斯拉是我們期待的特斯拉嗎?
[責任編輯:李振陽]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