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開放運行 為全球最大最靈敏射電望遠鏡

2020-01-1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當今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昨日在位於貴州平塘的FAST台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未來將着力確保裝置高效、穩定、可靠運行,加強國內外開放共享。

位於貴州省平塘縣拍攝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新華社

  數項關鍵指標超預期

  「中國天眼」是建於貴州省平塘縣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設過程中攻克瞭望遠鏡巨大體量、超高精度等技術難題。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天眼」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學家20世紀90年代提出設想後,「中國天眼」歷經論證、立項以及5年半的艱苦建設,望遠鏡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進入調試期。

  作為一項交叉學科的應用型研究,國際傳統大型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一般不低於4年,「中國天眼」團隊經過2年的緊張調試工作,數項關鍵指標超過預期,於2019年4月通過工藝驗收並向國內天文學家試開放。

  「中國天眼」的反射面由4450個反射單元構成,總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總重量2000多噸。索網包括6670根主索、2225根下拉索、2225個節點盤,總重量1600噸,並由6座支撐塔、6根鋼索控制?30噸的饋源艙,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範圍內即時定位,500米尺度上的測量角度為8角秒,定位精度更是最高做到了3.8毫米。它每秒最高傳輸基帶數據38GB,每小時接收的平均有效科學數據約3.6TB。

  「中國天眼」實現多項自主創新

  「中國天眼」總工程師、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姜鵬介紹,自試運行以來,「中國天眼」運行可靠穩定,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這是中國建造的射電望遠鏡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標上佔據高點。同時,「中國天眼」在調試階段獲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學數據,目前探測到146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102顆已得到認證,取得階段性科學成果。

  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中國天眼」實現多項自主創新,顯著提高了中國相關學科、相關領域產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望遠鏡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促進中國在相關學科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FAST已實現偏振校準,並利用創新方法探測到銀河系星際磁場。未來3年至5年,「中國天眼」的高靈敏度將有可能在低頻引力波探測、快速射電暴起源、星際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正在積極組織國內外專家,研究如何發揮「中國天眼」優良性能,加強國內外開放共享。

  【鏈接】科技部布局今年工作重點

  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10日-11日在京召開。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會上作工作報告,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成績,部署2020年重點任務,並提出未來一段時期工作思路。

  去年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王志剛在會上總結了2019年中國重大創新成果,「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交付使用、北斗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5G商用全面展開。重點領域政策舉措加快落實落地,創新環境不斷優化,開展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改革,推進科研人員減負7項行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高企優惠政策惠及各方,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破除「四唯」傾向,推動建立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人才簽證、永久居留轉換銜接機制。創新空間拓展邁出新步伐,國際科技合作全方位深化,全面促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發布「創新之路」合作倡議,以開放促進發展、以合作實現共贏。

  王志剛要求,2020年要重點做好以下10方面工作。一是統籌推進研發任務部署,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二是編制發布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形成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系統布局。三是優化創新基地布局,打造國家實驗室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四是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培育壯大新動能。五是大力發展民生科技,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支撐。六是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布局,增強地方創新發展水平。七是深化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八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創新體系效能。九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人才隊伍。十是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