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數據失實站不住腳 中國經濟有底氣

2019-10-22
来源:香港商報

  國家發改委昨日回應外媒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時表示,認為中國經濟 「嚴重放緩」 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站不住腳的。發改委當日還表示,中歐班列空箱狀況已明顯改善。 中新社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0%,創近30年來新低,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此外,部分外媒和經濟學者更是質疑中國的經濟數據。對此,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從鐵路客運量、貨運量和用電量等實物量指標看,完全能夠支撐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的判斷。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袁達表示,今年以來,在國內外困難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民生福祉不斷改善,既實現了「穩」,又取得了「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三季度經濟增速雖略有放緩,但發展質量仍在持續提升。比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4%、8.7%,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

  「個別外媒質疑中國經濟數據,認為中國經濟是『嚴重放緩』,這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站不住腳的。」袁達說,以實物量指標為例,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超5億人次,收費公路交通流量達到3.7億輛;10月1日當天全國鐵路客運量達到1713萬人次,刷新國慶假期單日客運量歷史記錄。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長4.4%,其中工業、服務業用電量分別增長3%、8.7%;貨運量增長5.9%,其中鐵路貨運量增長6.1%。這些實物量指標是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夠支撐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的判斷。

  新經濟振內需是關鍵

  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已成為外界的共識,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新時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中國可以從兩方面着手應對經濟的下行:一是依靠新經濟;二是依靠城鎮化拉動內需。潘向東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加快了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模式的反思:缺乏強有力的科技發展,單靠建房子獲取的經濟發展,遲早受制於人,缺乏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未來中國將會更強調科技興國,降低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房地產。

  潘向東提到,2018年中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為59.58%,戶籍城鎮化率僅為43.73%。中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通過城鎮化拉動內需,也符合政府提出的通過改革擴大需求,而且城鎮化拉動需求起效快、效果明顯。「農村消費長期面臨?供給不足,城鎮化帶來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改善,進城之後的居民更容易接觸到教育、醫療、娛樂、能源、信息等消費品,居民的消費選擇也增加了,這會刺激消費擴張。如果考慮到收入效應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城鎮化對整體消費的拉動將更大。」

  中國經濟韌性仍在

  對於未來經濟增長的分析,潘向東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將持續。他指出,從短期因素來看,消費增速仍承壓,包括汽車消費難言好轉,全國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的放緩會制約後期消費,加上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亦會抑制房地產相關消費。投資方面,企業資本開支周期尚未向上啟動,製造業投資增速仍可能繼續下降。而房地產政策繼續調控,房企融資受限,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處於向下拐。此外,中美貿易談判存在不確定性,出口形勢嚴峻。

  「從長期因素來看,以前的GDP錦標賽機制弱化,勞動力增速放緩,技術進步的後發優勢減弱,再加上土地、資源、環境等約束增強,中國潛在經濟增速下滑。」潘向東分析說,不過,也要看到雖然經濟增速在下滑,經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新經濟不斷壯大,經濟質量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空間仍比較大,能夠避免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中國經濟韌性仍在。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