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70華誕】因服務內地和世界而永恒 許正宇:香港做好「中間人」

2019-10-05
来源:香港商報

  金發局行政總監許正宇表示,香港可以擔當聯繫內地與國際的角色。記者 劉深攝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內地一直將香港作為接觸外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香港也是內地企業融資上市的最重要平台之一。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許正宇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一眾國際大都市中,只有香港可以擔當聯繫內地與國際的角色;香港憑藉自身獨特的國際地位,可作為內地對外開放的試驗田,讓國家在持續改革開放進程中行穩致遠。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香港助力內地聯繫世界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香港擔當中介人角色,助力內地對外接觸、打破困局。許正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重歸英國管治,由於當時全球進入冷戰時代,香港憑藉其國際地位,順勢幫助國家與國際社會打交道。

  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香港一直擔當着國家「南大門」角色,不少外來物資都經由香港進入內地。香港究竟有何優勢,足以令其擔當聯繫內地與世界的角色?許正宇稱,這與香港的獨特地位有關:「一眾世界級城市中,只有香港最熟悉內地。加上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與世界聯繫很強,順理成章地擔當了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港乘改革開放加快轉型

  1970年代末,內地開始改革開放,香港亦適逢經濟轉型。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躋身世界金融中心提供了絕佳機會。許正宇說,當時,內地急需大量資金發展,而香港擁有國際信譽,可幫助內地融資;適逢不少製造業離開香港進入內地,香港服務業有了興起的空間。乘改革開放契機,進入內地廣闊市場,這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催化劑。

  正因「香港」這個品牌得到國際信賴,由1990年代開始,內地眾多大型國企先後以H股或紅籌形式赴港上市。許正宇稱,香港金融監管制度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廣獲國際投資者認可,加上香港法院中英文兼容,這一切都便利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出去」,使它們可以積極參與國際市場資本活動。

  此外,香港的經濟轉型亦有賴於本地人才和軟件配套。許正宇稱,駐香港金融分析員、會計以至法律人員皆符合國際認可的監管水平,形成了本港獨樹一幟的金融業生態圈。他說:「香港股票分析員對內地經濟有充分了解,能夠讓海外投資者更清晰地了解內地企業和經濟狀況,從而便利他們更持久地跟進內地股票,深挖內地企業營運的真實狀況。」

  2019年7月,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第6份年報,許正宇(左)表示,公司化後的金發局將更具靈活性。中通社

  加強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

  回顧國家改革開放40餘年,許正宇認為,內地一直探求實現改革開放新方式和新方向,包括成立自貿區、通過減稅降費等方式提升消費、通過控制樓價釋放消費力等。隨內地各行各業尤其是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全界的「中間人」,應如何自處?

  對此,許正宇認為,未來香港金融業應圍繞以下5大主題才能獲得發展:其一,建立更多私人財富管理及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其二,加強與內地「互聯互通」,尤其是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其三,加強金融基建,務求做到海納百川;其四,加強專業人才培訓,讓專業服務人員掌握香港市場的發展;其五,要建構ESG(即環境、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平台,促進社會責任投資的基礎。

  為貫徹ESG理念,許正宇認為,香港應加強建構綠色債券平台,並引入更多環保和大健康概念的項目。他續指,香港金融業日後應更精準和更具針對性地滿足內地實體經濟需求;同時透過運用科技,以個人化方式回應內地客戶的需要。對於如何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商機,許正宇稱,香港應在融資、人才及風險管理3方面,協助國家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時下正值中美貿易戰,內地在宏觀經濟上面臨不少困難。許正宇指出,面對當前形勢,香港的優勢對內地應有不少裨益,「從國家角度來看,香港金融格局若與內地一樣,對香港及內地的發展意義就不大」。他認為,香港越國際化,對內地越有好處。他說,香港向來是國際化金融城市,即使經歷無數次的金融風浪,也能夠抵禦及安然度過。今後,香港金融業要向下扎根,才能更好擔當對接內地與世界的角色。

  最難忘滬深港通開通

  許正宇認為,香港要把握「一帶一路」商機。記者 劉深攝

  對許正宇而言,兩地金融合作中哪件事最為印象深刻?他坦言,最難忘的是「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香港不僅可從中引入機構投資者,更可發揮連接世界的角色,鞏固香港的既有優勢。

  2014年開通「滬港通」,2016年開通「深港通」,2017年開通「債券通」,讓香港在股票和債券兩個領域成功擔當起對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從服務內地與世界的角度來看,香港的存在是永恒的」。許正宇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既可讓海外投資者參與內地市場,也可讓內地投資者在香港投資金融產品,進行資產配置。

  許正宇坦言,「滬港通」和「深港通」這些真實案例,成功帶領香港金融市場前進一步,更讓香港成為「流動性的促成者」,成為海外資金進入內地的最佳中轉站。

  對於「滬倫通」開通會否影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問題,許正宇認為,內地與香港的「互聯互通」不會因為「滬倫通」開通而減少,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雖然早年提及的「新股通」「商品通」和「ETF通」目前「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但香港在內地金融業方面尚有其他作為。許正宇認為,香港日後應藉一系列金融工具,從中為內地金融業規範、分散和管理風險,「若任何金融產品可發揮上述特質,便不愁沒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國家日趨強大過程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如何自處,從而把握好國家改革開放和日漸富強帶來的機遇?許正宇認為,應加強香港本地市場的聯動性,從而向投資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務,使交易更為暢順。

  香港資本市場見證內地經濟轉型

  2013年,許正宇 (右一 )參加香港總商會的研討會,討論上海自貿區對於香港的影響。資料圖片

  2006年至2011年間,許正宇在港交所上市科工作,期間曾處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零售企業上市等項目。他認為,因配合國家經濟發展轉型,香港融資角色發生深刻變化。香港在內地對外開放過程中發揮自身國際化優勢,促進內地實體經濟邁步向前。他說:「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申請上市之際,部分國際投資者對內地銀行壞帳等問題的確存在顧慮,但香港專業人員憑藉對內地的熟悉,可向國際投資者解釋箇中實情,消除他們的疑慮。」

  正是憑藉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角色,香港一步一步晉升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集資中心。許正宇說,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一直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從中深化香港自身的融資功能。他說:「我在港交所工作期間,不少內地百貨企業也申請上市,這不僅證明內地消費行業的發展是迎頭趕上了,也反映香港在服務內地實體經濟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事實上,由昔日央企以「窗口公司」形式借殼上市,到首隻H股青島啤酒(168)落戶港交所,再到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先後登場,以至近年「新經濟」和生物科技公司掛牌,香港融資市場一直伴隨了內地經濟的升級轉型。許正宇坦言,大批內地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將其研究成果「商品化」,加上「新經濟」衍生「同股不同權」(WVR) 這種股權結構,公司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港交所早年針對此情況修改《上市規則》,也是順應世界的趨勢。

  展望未來,許正宇認為,雖然新股集資功能對香港極其重要,但為配合內地經濟發展,港交所應豐富產品種類,更應實現「跨領域」發展,非純粹以股票市場為主。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