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复原?

2019-09-18
来源:凤凰网读书

   20世纪中叶,有心理学家提出,正常的成长发生在一种普通的、可预期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关爱、足够的和平、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监护、足够的约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认为的这种普通的、可预期的环境既不普通,也不可预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0年的一份报告估计,约有25%的成年人在儿童期遭受过言语虐待,15%遭受过身体虐待,10%遭受过性虐待,大约30%的人目睹了父母离婚,30%的人生活在滥用毒品或酒精的家庭环境中,5%的人在父母入狱的环境中长大。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所谓“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多见,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  

 

  但事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平安健康地长大了,甚至许多在极端的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依然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1955年,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发起了一场研究计划,研究的主题是:

  早期逆境对人生毁灭性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698名婴儿,这些婴儿大多来自极端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部分家庭还面临着家庭成员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问题。 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0岁时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18岁时,部分孩子开始出现犯罪行为或精神疾病。 但这其中仍旧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高风险因素,但最终却成为了有能力、有爱心的成年人,他们找到了比父辈更好的工作,并组建了温馨的再生家庭。  

 

  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有些意外,并促使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对准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复原力”研究计划。

  复原力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

  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比预期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这些人总能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为什么他们能够拥有复原力,能够从原生家庭创伤中复原?

  首先,他们“分享秘密”

  托尔斯泰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那些在不幸环境中长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同,但内心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人们在遭遇某个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觉得自己的问题与众不同,但太多人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孤独

  。 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毕生致力于研究健康与揭秘之间的关系,在与美国达拉斯大屠杀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中,他采访了平均年龄6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发现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愿意详述讲述过往的经历,保持沉默的原因有想要忘记过去,或者不想让家人、朋友难过,以及认为没人理解。 研究者发现,另外三分之一有意愿、有能力谈论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都在逐渐得到改变。 也就是说,保守秘密似乎对健康有害。当经历过早期创伤后,依然能在成年后感觉良好的一个有利因素在于,能够主动将秘密分享给可靠的人。

  其次,他们“从受害者变成英雄”

  有这样一个例子,戴维的父亲早逝,母亲患有抑郁症,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母亲很少微笑,沉默寡言,容易发怒,他常常看到母亲在哭泣。 戴维在家庭中扮演着“英雄”的角色,为了让妈妈开心,他经常在家里讲笑话,在学校努力取得好成绩,他很注重照顾母亲的感受,时不时称赞母亲的厨艺。因为儿时的经历,戴维长大后还成了一名帮助他人的社会工作者。 有研究证实,当有压力时,为别人做善事可以降低一个人的心率与血压,积极照顾生病的亲友可以给自己带来更积极的感受,并降低自己的死亡风险。 其实戴维不是个例,

  在许多问题家庭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扮演“家庭英雄”

  角色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同时也在英雄的角色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最后,是重启

  在漫画行业,“重启”是指作家们重新创作一个角色,或者从零开始,重写故事的起源,修改时间线,这样超级英雄就有了新的动力,可以进入全新的时代。

  如果说,童年创伤的本质是“过去总是存在”,即昨天发生的事情永远侵入今天的思想,那么将过去与现在分离,就是一种治愈创伤的有力措施。

  重启还可以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玛丽莲.梦露经历了悲惨的童年,她的母亲是电影冲印厂的胶片剪接工,而父亲是谁无人知晓,她从小随母性,被人嘲笑为“私生女”。 玛丽莲.梦露通过改名字完成重启,当她把名字从“诺尔玛.琼.莫媵森改成玛丽莲.梦露时说:“我必须重生,这次比以前好多了”。

  比起物理空间的重启,更有效的是心理的重启。

  我们在从未成年人变为成年人,从学生变为工作者,从子女成为伴侣与父母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第二次机会”,让你远离过去的创伤。比如我们会遇到善意的同事,积极向上的朋友,倾心相待的伴侣等等。 在《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第二次机会”是他的师傅,他在苏明玉的生活中扮演了父亲的角色,给予了她认可与关怀,帮助她成为女强人,完成了经济独立,远离原生家庭的控制。

  改变的措施很多,但一切的前提是“愿意改变”。

  许多经历创伤的人一味沉溺于过去的伤痛,将所有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很糟、我很惨,我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是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要打破轮回,就必须停止向外归因,对自己的缺陷人生负起责任。

  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推荐书目  

 

  书名:《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作者: (美)梅格·杰伊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 蒋宗强

  出版年: 2019-7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