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紛亂的局面或潛藏深層的社會矛盾。資料圖片
6月的反修例風波發展至今已有兩個多月,紛擾混亂的局面實在令人既痛心又擔憂。而撇除複雜的政治操作,風波背後確實潛藏重大而深層的社會矛盾。這些深層矛盾,特區政府過往一直似乎未有積極去面對及緩解,結果才會在修例爭議誘發下,出現整體民怨大爆發。儘管此刻首要工作是「止暴制亂」,繼而建立平台開展理性對話,平息風波。但要推行實質的改革,消民怨、化矛盾,恐怕還有待10月的施政報告,才能看到政府較具體及較新穎或創意改革的行政措施。
解決青年「四業」問題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得以繼續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並透過與內地互通互動創造更遼闊、深廣的發展空間,大灣區規劃可能帶來的發展或潛在可塑性可是最佳的機遇,而內地和香港兩地經濟融合總體而言必然對香港有利,但卻未必人人受惠。而當成果分配失衡,社會就容易出現分化及積累不滿情緒。特別是當本地接待能力及承載力遇到「樽頸」時,兩地交往的一些摩擦也容易變為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如唇齒相依間亦有相牴相觸之時,而積累的不滿則會趨向表面或明顯。我們期望,施政報告在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同時,亦要力調和兩地互動過程中已出現及可能出現的摩擦,特別是打擊水貨活動及做好內地工商團體機構不同人事人才之入境管理工作,以免水貨活動及遊客過度集中,影響社區生活;中長期而言,似乎應提升本港的接待能力以及調整人口政策。
近年的大型示威活動中,青年人往往成為各個不同但可互通互容的主導群組,反映了青年人對香港現況存在普遍不滿、或長久的情緒抑壓,更甚者,近年壓制青年上流空間的外在因素,如高樓價、產業單一、學債高築、職位低薪化合約化等,非但未有改善象,更有變本加厲之勢,令青年人對現實生活及前景益發感到不安、焦慮。為此我們期望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能推出建設性的政策以應對青年「四業」問題,包括進一步增加資助大學學額、豁免政府學生貸款的利息、加快青年宿舍供應、寬免自住首置用家的印花稅和按揭保費以及向初創業者提供更多創業支援等,為青年人紓壓的同時,亦協助他們向上流。
多行一步 迎難而上
回歸以來,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雖然持續增長,但社會的貧富差距卻日趨嚴重。特區政府雖然在扶貧助弱方面推出不少措施,但在「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下,政府的「二次分配」似乎依然力度不足。公營房屋原是政府藉以縮窄貧富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近十多年,公營房屋供應(比例上)仍大幅滑落,令「二次分配」的努力化於無形或猶如泥牛入海。反而在高樓價推升下,生活成本急速膨脹,不但令基層市民生活窘迫,更令「無殼」中產面臨向下流威脅,加劇貧富差距。為此,我們期望特首在土地房屋方面能有所作為,包括善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土地回徵、開拓,甚而可研究將迪士尼二期的預留土地改為發展公營房屋、推行「?房」租管及為基層租戶設立「租金津貼」等,令廣泛有需要的基層民眾成家或單身的都住有所居,工而有所。
外圍方面,本港屬高度開放型經濟體系,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下,兩國甚至國際間前景都充滿變數及隱藏種種不穩定性甚至危機。雖然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公布政府準備了190多億元的紓困措施,但我們認為當局應多行一步。面對當前餐飲零售業的嚴冬,我們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並切實推行行政措施,透過向市民派發不少於8000元(涉資約500億元),更直接有效地及時為民紓困,刺激內銷;而面對內外危機,政府必須有釜底抽薪的勇氣和決心、迎難而上的剛毅,從根本手作出變革,力求在短期內治標,中長期邁向治本。
官之為船,民之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政府可較切實貼心憂民所憂,解民所困,謙不離地,廣泛溝通團結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相信有很大的空間化解矛盾,重尋路向,使東方之珠再現光彩,為祖國南大門重燃門燈。
立法會議員 李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