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民企完成首次火箭回收 高空飛行數月後進行

2019-04-03
来源:香港商報

    

  火箭研製團隊。

  【香港商報网訊】內地民營航天公司翎客航天昨天宣布,3月27日,該企業在位於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公里級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近年來,內地多家民營航天企業取得初步發展,在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等領域取得成果。

  自由狀態20米懸停回收

  火箭回收着陸,實現了優於40cm的着陸精度。

  翎客航天CEO胡振宇表示,該企業研製的可回收火箭「新航線小寶貝」在無系留保護的情況下,起飛至20米高度,實現懸停動作,飛行總共持續35秒,並平穩着陸在回收試驗場中心區域。胡振宇強調,此次試驗,火箭首次在平均5級(瞬時6-7級)側風的強外干擾下自由飛行,並實現了優於40cm的着陸精度。首次在強外干擾狀態下,完成自由狀態下低空飛行高精度回收,標誌着「中國首個可回收火箭」試驗成功。他同時披露,高空飛行將在數月後進行。

  翎客航天表示,定點懸停是火箭回收至關重要的環節,嫦娥落月的最後階段採用了類似技術。它代表發動機矢量推力的能力、快速深度調節的能力、導航控製算法的魯棒性、全箭各系統的高可靠性等。「在可回收火箭的路上,相信我們一定會創造更多屬於中國的里程碑。」胡振宇說。

  據了解,「新航線小寶貝」全箭高度8.1米,起飛質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台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翎客航天透露,火箭項目從內部立項開始,經過設計、製造、總裝、靜態點火、地面試車等,到懸停飛行試驗成功,僅用8個月時間。翎客航天稱,公司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在飛行的火箭上採用神經網絡控製算法的團隊,並取得了極佳控製效果。

  研製亞軌道可回收火箭

  有報道稱「新航線小寶貝」的研發,使該團隊一躍成為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可回收火箭研製團隊,前兩名分別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航天愛好者網介紹,除了這次實驗的「新航線小寶貝」,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研製工作已經啟動,預計2019年年底完成全火箭總裝工作,公開亮相。亞軌道可回收火箭面向科研、軍用、商用領域提供靈活可靠的發射服務,可將傳統的亞軌道固體探空火箭發射成本降低至五分之一以下,未來火箭回收技術成熟後,還將進一步開拓太空旅遊等新興市場需求。

  同時,翎客航天針對微小衛星發射,具備回收能力的小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的研製也在推進,計劃2020年完成首飛。

  專家籲包容民企發展

  火箭在側風的強外干擾下飛行至20米高度,實現懸停動作,飛行總共持續35秒。

  最近兩年,包括零壹空間、藍箭航天等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展迅速。其中,藍箭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則轉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不過,上述兩家公司發射的火箭均未成功。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的「朱雀‧南太湖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但由於三級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入軌。2019年3月27日,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製,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航天專家黃志澄表示,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要對他們有較大的包容心。他也希望,內地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天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回收火箭領域,國家隊也積極參與研發,此前,上海航天八院展出了長征六號X火箭。長六X使用垂直着陸回收方式,配備着陸腿,設計接近美國「獵鷹九號」。航天科技集團也表示成功開展了運載火箭垂直回收製導控製技術驗證試驗,利用可重複使用小型垂直起降平台,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

  【链接】捷龍一號近期首飛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昨天透露,3月31日,捷龍一號運載火箭二級發動機二合一聯合熱試車取得圓滿成功,為全部發動機試車畫上完美句號。這標志着該火箭發動機系統達到預期研製指標,為其今年上半年實現首飛奠定了基礎。

  捷龍一號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運用純商業模式打造的首型運載火箭。捷龍一號火箭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的總體構型,總長19.5米,箭體直徑1.2米,起飛重量約23.1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50公斤。

  該火箭生產周期僅需6個月,24小時內就能完成發射準備,可適裝1.2米和1.4米直徑衛星艙,滿足用戶「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發射需求。目前,捷龍一號火箭的研製正按計劃進行。據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用於商業航天發射的火箭將被命名為「龍系列」,初定包含「捷龍」和「騰龍」兩個系列。捷龍系列以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為主,發射靈活;騰龍系列以液體運載火箭為主,運載能力較大。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