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19

结构再平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2019-01-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导语:长期以来的产能过剩、房地产过剩、杠杆率过高和效率持续下降等结构失衡因素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强烈的行政手段使失衡有所缓解,但更深层的体制问题依旧影响着结构平衡。若要抽薪止沸,进行结构再平衡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王小鲁在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演讲 (深高金供图)

  【香港商报网讯】日前,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小鲁在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成立两周年的特别活动上,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在王小鲁看来,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失衡直接拖累了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过度投资,消费不足,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此,王小鲁援引其研究数据作进一步的解释,2000年之前,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基本在60%以上,投资率则低于40%,而到了2010年,两者均接近50%,已接近持平。消费率缘何下降了十个百分点?

  王小鲁解释,这与我国政府支出结构有关:政府投资支出过多,民生支出却不足。2000年以后,政府投资支出逐年大幅上升,而民生支出——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上升幅度却十分有限。长期的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大幅下滑,债务负担也越来越重,即使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采取的“双宽松”政策也只起到了短暂的刺激作用,此后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乏力。

  面对经济效益下滑,大量借债导致金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局面,王小鲁提出应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领域作出改革调整。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是反垄断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失效”领域发光发热,而非“面面俱到”。他强调,在政府主导的相关领域中,绝不可“重物轻人”,更要杜绝浪费资源的“无效投资”。

  讲座现场(深高金供图)

  具体应该怎么做?

  王小鲁提出,政府需进一步加快改革速度,尤其要尽快完成“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转型。另外,应在现阶段反腐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实现“治标治本”。最后他着重指出,体制改革政策必须得到具体落实。

  针对结构再平衡的努力方向,王小鲁现场提出了几点建议。

  国企需提高效率、加强监管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始终起着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快于国有经济的增长,但最近首次出现了民营增长低于国有企业的现象。王小鲁认为在非天然垄断领域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推进效率优先,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公平竞争。谁的经营效率高,成绩好,谁就有理由做大做强。长期亏损、效率低的“僵尸企业”应该改革或者退出。在国有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天然垄断领域,为防止侵占公共利益,则必须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城市建设的“重物轻人”亟待改善

  王小鲁对我国两亿多的新城镇居民没有户籍、未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非常关注。他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中,“重物轻人”现象突出,政府大规模的拆旧城建新城,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在解决“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却显得捉襟见肘。他建议应减少无效投资,增加对人力资本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的投资。此外,收入的再分配也急待改善,经合组织(OECD)国家通过税收实现了基尼系数的大幅度缩小,我国的税收体系尚不能做到。

  财税体制改革须搭配公共资源的优化管理

  王小鲁强调,想要推进税制改革,就必须减轻企业的负担,使赋税更为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实现更有序的公共资源管理,实现“阳光财政”。通过外部监督,改善政府支出结构,从而更高效合理地使用资源。

  土地制度改革方能破题高地价与高房价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王小鲁认为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独家征地”“独家卖地”的模式。他进一步补充道,城市化建设导致农村大量的土地闲置,只有将这些闲置土地通过市场进行重新配置才能增加农民财产收入,有效利用并节约土地资源。只有不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将高地价高房价的现象釜底抽薪。(王雨璇)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