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房企为何排队去地产化?经营范围扩围可加大融资力度

2018-10-17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改名的房地产企业有点儿多。保利、龙湖、万达、珠江、远洋等多家地产公司纷纷将企业名称中的“地产”二字去掉,几大房企中名称保留“地产”字样的已经所剩不多。新一轮房地产板块排队“换马甲”,引发市场热议。

  房企纷纷“换马甲”

  根据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的研报,2018年以来,至少已有10家房企启动更名工作,去除“地产”“置业”等字样,用“集团”等字样取而代之。

  9月12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同意公司将名称变更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月初,万科旗下的城市公司“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除保利、万科以外,今年以来,朗诗绿色地产更名为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中骏置业”更名为“中骏集团”;“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龙湖地产”更名为“龙湖集团”;“时代地产”更名为“时代中国”;“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美的地产”更名为“美的置业”;“中航地产”更名为“中航善达”。

  多家房企回应,进行变更的原因是扩大经营范围。有专家表示,更名频现与房企自身的战略调整有着直接联系。很多企业不再单纯强调地产业务,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综合化或复合化地产业务的发展。比如,在商业地产、租赁业务、地产创新等方面发力,这也从侧面说明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阶段性调整时期。

  “换马甲”为了啥

  房企“换马甲”,引发“地产公司不做房地产了”“房企扎堆‘去地产化’”等声音甚嚣尘上。

  从数据来看,房企名称去“地产”,但对房地产主业并没有放松。今年1—8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突破10亿平方米,创下同期历史纪录。同时,前8个月房企依然重视土地储备,其中拿地超过200亿平方米的房企有24家。

  业内人士指出,房企更名并不意味着转行,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不再是遍地黄金的阶段,发展转向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最终目的或是为了融资。现阶段涉房地产的融资监管较严,经营范围扩围可以加大融资力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强调,“去地产化”其实不是去掉房地产,而是多元化发展,房地产还会是这些企业比较主要的一个经营方向,只是在每个企业里的比重各有不同,但肯定还会是主业。“改名字其实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有评论认为,房地产行业是天然的整合池、链接源,除了传统住宅需求之外,围绕多种多样的居住需求,如房地产+物流、养老、旅游、医疗等,可以不断延伸业务。近年来不少房企已经开始了多元化探索,改名正是这种探索的一个外在表现。

  虽然业务布局走向多元化,但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仍是房企转型中面临的难题。

  边“换马甲”边拿地?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18年1-9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截至今年9月30日,碧桂园、万科、保利继续保持排行榜冠军、亚军、季军地位,其中,碧桂园以1198亿元拿地金额继续位居榜首,万科以1163亿元稳居第二位,保利以869亿元稳居第三位,三家房企的拿地金额均超800亿元,碧桂园和万科更是以超1100亿元拿地金额领先行业。而TOP10企业今年1-9月拿地总金额达6994亿元。

  由此,龙头房企拿地似乎依然保持着“大手笔”,这让坊间又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一边改名“换马甲”,一边继续斥巨资“疯狂”拿地?

  知名地产专家韩世同指出,上市房企基本是以土地持有量和土地成本来进行估值、判断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对其股票等的走势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依然重视土地储备。不过,他还提到:“其实有些土地储备很充裕的大型房企已经不着急去拿地了,一方面是因为要转型,另一方面是需要去让现有的土地发挥最好、最大的效益。此外还有一些中小房企就不同了,前几年‘地王’频现,动辄就是要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资金才能开发的项目,参与门槛高,所以目前这类企业的土地储备其实不见得充裕。”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