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2018-09-18
来源:光明网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如何唱出文化自信

  “我家的酒香不香,朋友知道;

  阿妹的绣球圆不圆,游人知道;

  三姐的歌儿甜不甜,百灵知道……”

  一曲悠扬的《世界知道》,述说着美丽广西的动人故事。9月12日、13日晚,在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召开期间,第20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18”晚会(简称南宁民歌节)倾情唱响。

  这场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精心创排的晚会,是南宁民歌节第20次与观众见面。南宁民歌节走过的20年历程,正是南宁市由一座南国边城走向国际化都市,越来越为“世界知道”的缩影。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大地飞歌·2018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广西民歌,唱响世界

  广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素有“歌海”的美称。每逢节日,群众都会自发举办歌圩节,各地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竞相上演一场场民歌盛宴。

  在淳厚的民歌沃土上,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运而生。每年金秋,五洲四海的宾朋好友乘着歌声的翅膀相聚南宁,同台献技、倾心交流,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文化之流在这里汇聚交融,将南宁打造成“天下民歌眷恋地地方”。

  2002年起,南宁民歌节创新“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运营模式,除开幕晚会外,相继举办了“东南亚风情夜”“绿城歌台”“八桂狂欢游”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提升了民歌节的影响力。

  2004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南宁民歌节着力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吸引了中国、东盟乃至世界各国艺术力量的参与。南宁民歌节也实现由地方性节庆向国际文化节庆的华丽转身,跻身国内知名国际性民歌艺术节之一。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大地飞歌·2018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一座歌唱的城市,永远不会衰老;一个歌唱的民族,永远快乐年轻。”20年来,南宁因民歌而被传唱,民歌因南宁而得以弘扬。以民歌为盟,南宁每年与世界相约在金色秋风里,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年轻、开放、进步与生机勃勃的魅力城市。

  “民歌节的举办,使南宁增加了一张文化名片,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推动了广西优秀歌唱和创作人才的涌现。”南宁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坚说,历经20年的发展,南宁民歌节以民歌为基色的国际视野愈发开阔,不仅突破了艺术节庆“同质化”的瓶颈,创造出独属南宁的城市特色品牌,而且将发展民歌的一股新风吹向了世界。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舞蹈表演

  老歌唱出新味道

  千百年来,辛勤善良的八桂儿女在田间地头以歌会友、增进交流,创作出一首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民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歌也面临着受众减少的挑战。

  1999年首届民歌节上,广西本地歌手黄春燕以壮语演唱一曲《壮乡美》,原汁原味的民歌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同一舞台上,流行歌手与600名“刘三姐”共同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演绎出别样风味。

  传统与现代碰撞,民歌与流行的创新之旅由此开启。20年来,从《小河淌水》《乌苏里船歌》到《阿里山的姑娘》《珊瑚颂》,从《山中只有藤缠树》《半个月亮爬上来》到《赶圩归来啊哩哩》等等,中国绝大多数经典民歌亮相南宁民歌节舞台,经过歌手们的个性化创新演绎,老歌唱出新味道,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壮族民歌《美丽姑娘赶歌圩》

  2015年,内蒙古额尔古纳乐队演绎的草原歌曲《鸿雁》,摒弃华丽包装,以歌手缓缓抒唱,回归民歌纯净的本源。马头琴、四胡、笛子和谐共振,将内蒙古江水、长秋、草原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菊弄岗舞蹁跹,看我骆越根祖,天琴直上彩云间……”2016年民歌节上,本土原创歌曲《花山恋》,在壮族舞蹈的律动中,唱出八桂儿女对崇左花山岩画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的喜悦与自豪。

  当广西的刘三姐“遇上”云南的阿诗玛,会激起什么样的火花?2017年民歌节,融合广西和云南两种民歌、两种唱腔的歌曲《刘三姐遇上阿诗玛》,不同的民族音乐激情碰撞,融合出别样的魅力。

  每一次民歌节,都是对天下民歌的致敬。“今年晚会依然在传承经典中创新,其中瑶族歌舞《绣嫁衣》、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经典曲目,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晚会执行导演康庄说。今年民歌节以“唱响新时代·民歌咏芳华”为主题,首次以舞剧形式“刘三姐”搬上舞台,融汇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广场舞、街舞等及原生态山歌,重新演绎广西经典故事,用当代审美观满足观众需求,使古老的故事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人唱歌剧、外国人唱戏曲、小学生演戏曲……在节目《梨园新唱》中,将南宁市近年“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果与晚会舞台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歌剧与戏曲“跨界演绎”相得益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民歌节恰逢我国第34个教师节,导演组还特意增加了具有教师情怀的节目,向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敬。

  “开发新民歌,不忘老民歌”是南宁民歌节不变的宗旨。通过南宁民歌节,一批濒临失传的民族艺术瑰宝得以挖掘传承:那坡黑衣壮山歌、马山三声部民歌、龙州天琴、平果嘹歌、融水芦笙舞、南丹白裤瑶铜鼓等,纷纷在民歌节舞台上绽放光彩。

  20年来,国内外词曲名家会聚南宁,创作了100多首将浓郁乡土气息与现代音乐新元素结合的新民歌,并以民歌新唱的方式使老歌重新释放活力,推出了一批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貌的民歌手.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越人合唱团演绎《绿水青山都是歌》

  “在寻求民歌和流行歌的契合点,传统民俗和现代生活的交汇方面,南宁民歌节做出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对于民歌的流传和发展功不可没。”曾多次参与组织民歌节的国家一级导演、南宁市艺术剧院董事长李紫君说。

  世界友人同唱友谊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当南宁民歌节“遇上”东博会,一对“好搭档”从此“声影不离”——每年金秋时节,这场歌的盛会,如约为盛会而歌。

  借助广西和东盟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优势,南宁与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共筑“音乐桥”,同唱民族文化“友谊歌”,南宁民歌节的民族性、国际性、现代性和艺术性得到更充分展现。

  20年来,在“大地飞歌”舞台上,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亚》、越南民歌《难忘的黑马》、吉亚卡摩·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俄罗斯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经典民歌,让人感受到世界各地民歌的魅力。在“绿城歌台”上,来自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及中国其他省份的艺术家与南宁市艺术团体同台献艺,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歌声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2005年民歌节,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小天使在献上《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用中文唱起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优美的旋律,美妙的歌声,至今犹在耳畔。

  “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2016年民歌节,一首改编自刘三姐经典民歌的《藤缠树》,被中国歌手王良和越南歌手杜氏清花重新演绎,绽放出别具东盟风情的爱情之花。

  杜氏清花到广西艺术学院留学并留校任教,在中越两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今年民歌节,杜氏清花携中国经典民歌《小河淌水》再次登台,与云南原生态艺术家罗罗拔四配合,使用土直笛、树叶、芦管和吐良等乐器演奏,让悠悠小河“流淌”出动人的旋律。“中国民歌文化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杜氏清花表示,希望能为两国文化交流多做些工作。

  中外民歌联袂演出,已成为南宁民歌节的一大亮色。广西艺术学院原生态合唱团与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合唱团献唱的《对歌》,广西武鸣区尼达妮合唱团与捷克布拉格之春合唱团演绎的《猜调》,广西歌手方妮与迈克学摇滚合作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等,时唱时新,经久流传。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大地飞歌·2018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这场民歌的盛宴,从壮乡走向世界,唱了二十年

越人合唱团演绎《绿水青山都是歌》

  壮乡民歌唱响丝路,世界民歌闻声相和。以民歌为纽带,东南亚及世界50个国家的艺术团前来南宁参演,人数达1600多人。南宁市主办的“跨国春晚”“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活动,每每走进东盟国家,总会掀起壮乡民族旋风,在“一带一路”搭建起一座民心之桥。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增进了南宁和世界的交流,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让世界知道南宁,让南宁走向世界。”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力说,南宁市宣传文化系统将自觉承担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光明日报客户端 周仕兴 文玉珍)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