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投资周记】中美博弈下的中國弱點

2018-09-06
来源:香港商报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亮點是中小型企業的情況好轉,中型企業指數為50.4%,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小型企業指數為50.0%,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2%,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總體擴張步伐有所加快。

  這個數字明顯好於市場預期,市場預期PMI應該繼續下跌至51%;如果與瀰漫在內地經濟領域的一些大禍臨頭之類的悲觀論調相比較,這個數據更有些令人有幻覺般的不真實感。不過,財新傳媒發布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卻依然繼續下跌,8月指數為50.6%,較7月低0.2個百分點,創14個月新低,生產端表現平穩,但需求疲軟。綜合而言,目前經濟數據尚無明確方向,內地經濟的前景仍不明朗。

  從宏觀角度看,中美關係乃至全球局勢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的全球貿易戰為標誌,可以說進入了一個三十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的三十年,中國主要的外交和經濟政策都以美國為重心,政治上韜光養晦,不和美國公開對立;經濟上對美國和發達國家開放,中國內地經濟通過融入全球產業鏈,進入美國和世界其他市場,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當然中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譬如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積聚的大量美元也主要用於購買美國國債。

  國家之間經濟關係不會一成不變

  但是,世界上沒有長盛不衰的東西,這條舊有的中國生產美國消費道路,隨全球化帶來的歐美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逐漸嚴重,越來越走不下去。現在,中美貿易戰的開打,基本宣告了舊有道路的終結。不管此次的中美貿易戰未來以何種方式結束,中美乃至全世界的經濟關係都無法回到從前了。貿易戰最大的意義是讓各國都認識到,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不是一成不變、沒有風險的,假設任何時候國與國經貿關係都不會受到破壞是相當幼稚的看法。特朗普的貿易戰打破了很多人對於世界的美好幻想,讓大家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依然還是叢林,要想在叢林裏生存,自己能夠保障自己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則。

  貿易戰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各國將更加重視自身的經濟安全,會盡量減少自身經濟對外界的依賴、減少被別人卡脖子的機會,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經濟政策將更加強調獨立自主,重心將更加向內需方面傾斜。與美國的關係,將從過去三十年的合作為主,向未來又合作又鬥爭的方向轉變。簡而言之,就是以後中美關係鬥爭性將增加,合作性將減少。

  由於中美都是核大國,又都有很強的常規軍力,基於互相威懾的原理,雙方爆發直接衝突或者戰爭的機會不大。中美博弈涉及兩國關係的各個方面,美國也同樣試圖在軍事上給中國製造麻煩,例如利用台灣問題,通過軍售或者加強軍事和官方聯繫的辦法給中國施加壓力,希望迫使中國在經貿方面讓步。但這方面的小動作,在中國軍事力量日益增長的今天,實際上的作用有限,也很難給中國造成嚴重的實質傷害。所以,在中美博弈的軍事方面,美國雖然略佔優勢,但已難以給中國造成重大壓力。

  在實體經濟方面,中國可能在2018年趕上甚至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市場,消費能力正快速增長。中美自身都有龐大的經濟規模,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強,美國在高科技領域更具優勢,雙方依託各自目前相差無幾的消費市場,都具備較強的博弈能力。換句話說,在實體經濟領域,中美雙方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沒有一方有壓倒性優勢。

  相比較而言,美國對中國較有優勢的地方,主要是在文化或者說輿論方面以及金融領域,也可以說,這些方面就是中國的弱點所在。

  美國塑造輿論能力強

  中國改革開放後向美國學習,所以,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各種社會和經濟理論在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就很容易理解。譬如在經濟和金融領域,中國經濟學的理論、金融的各種理論、研究問題的框架等等,大量地來自美國,運用來自美國的理論研究中國問題,得出與美國同行接近或者受美國同行影響的結論,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在金融領域,輿論的影響力相當重要,輿論在相當程度可以塑造人的預期,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骨幹的理論和傳媒界,自然容易塑造出傾向西方的輿論,並容易為西方觀點所影響塑造自己的預期。而預期又會指導人的行動,預期與行動之間的相互加強關係,常常會引發自我踩踏的羊群現象,令預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對政府穩定市場的努力造成巨大干擾。譬如2016年的人民幣大跌,就很有一些自我實現的預言味道,其運行邏輯可以簡化如下:市場先是預期在美聯儲加息、中國內地經濟增長減速、槓桿率較高的情況下人民幣將會貶值→人民幣資金外流→人民幣大幅貶值→資金加速外流→國家外匯儲備快速下降→加深悲觀預期→資金繼續加速外流,完美演繹了悲觀預期如何演變為資金外流和金融不穩。

  一般來說,在金融投機力量試圖攻擊一個市場時,並不會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其自身力量也有一定限度),在大多數情況下,自身力量只是起引導和撬動的作用,真正形成趨勢必須要依賴市場參與者恐慌之後所誘發的自我踩踏。例如在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作為一個實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地區,理論上港元和美元存在一種對應的關係,基本不存在港元美元被迫脫的風險,但因為周邊亞洲貨幣紛紛貶值形成了普遍貶值的心理預期,在投機資金用衝擊港元來引導市場預期,給貶值心理推波助瀾下,港元拆息被迫大幅扯高,高企的利息又打擊股市,港股市場被沽至完全不合理的低位,如果不是依靠港府入市穩定市場,打斷了這個自我加強的負面迴圈,港人的財富不知道會被洗劫到什麼地步。

  同樣在2016年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中國內地債務爆破、經濟硬陸的輿論誘導也是很強的,人民幣大量的資金外逃就是經濟基本面轉弱和輿論誘導下形成的悲觀預期結果,現在回過頭來看,2016年中國內地GDP增長為6.7%,比2015年的6.9%僅下降了0.2個百分點,屬於大致平穩,帶給投資者極大心理壓力的債務爆破也無影無蹤。可見當時那些悲觀預期並不十分靠譜,完全忽視了中國內地金融系統由國家控制,國家有能力處置任何影響全局的重大金融危機的特點,以及中央政府有強大的財政實力、對經濟有重大影響力、可以出台短期措施支持經濟的現實。

  從另一個角度講,當時主流的悲觀預期主要只參考了歐美的過往經驗和理論,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具體特點,邏輯上存在明顯的漏洞,卻能大行其道,並為投資者所廣泛接受。這個事實說明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確實非同一般,塑造輿論的能力很強,即使他們說的不一定對,卻容易為投資者接受。

  切斷負面預期與市場走勢的聯繫

  在此次的中美貿易戰,當前的主流輿論同樣對中國內地的前景很悲觀,其理由與2016年差不多,主要還是經濟減速、債務過高以及人民幣貶值會引發資金外流等,這些看法如同以前一樣忽視了中國政府對金融系統的控制能力,以及為維持經濟增長所做的努力。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8月PMI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穩定經濟的努力已經產生了一定效果,內地經濟急速放緩的機會不高,毋須過於悲觀。

  從過去的經驗看,單憑悲觀預期並不能打垮一個市場。要打垮一個市場,必須要形成投資者的自相踩踏,只有集合投資者自身的力量才能打垮市場。這個過程,輿論引導起塑造預期的作用,悲觀預期引導一部分投資者採取行動形成走勢信號(或者投機力量也摻雜其中),更多投資者跟進放大走勢信號,走勢進入自我加強階段。

  維護市場穩定最重要的地方,在於不能任由市場形成自我加強的負面循環,如果不能有效引導和塑造投資者預期,就必須要在走勢上切斷負面預期與市場走勢之間的聯繫,若是負面預期不能通過市場走勢實現自我放大,市場參與者一般就很難陷入恐慌式的自我踩踏,市場就會比較容易得到穩定。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