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父母"有毒",我该如何自处?

2018-08-08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综合

  最近大热的电影《小偷家族》,令不少人感叹,珍贵美好的亲情关系并非一定出自于血缘。而电影中那些被原生家庭抛弃的主人公们,也将世间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暴露出来:出轨、酗酒、家暴......,或者仅仅是天性冷漠,都削弱着父母爱的能力,损害着家庭中的其它成员。

  我们说,很少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至少应该努力去建立一个还不错的或者还算好的原生家庭。而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原生家庭,不仅称不上“还不错”,甚至可以说是“有毒”。

  那么,怎样的原生家庭是问题重重的有毒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如何去修复自我、重塑自我呢?

  我们今天结合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经典作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入手,用心理咨询案例来解说“有毒父母” (toxic parents) 的行为模式,进而去探寻和解与超越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做此讨论的目的并非为了控诉“有毒”父母的过错,而是引导我们认识、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创造更加有力的亲子关系。

作者|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整合|子慧

  原生家庭指的是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其对立的是由婚姻组建的新生家庭。根据心理学分析,我们的人格特征和缺陷都可以被追溯至原生家庭的影响。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家庭都是构建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根源。没有独立判断是非能力的孩子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来自父母的信息,他们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其运用在人际交往、恋爱和婚姻中。早在幼年时间,家庭就形成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也铸造了我们的现实世界的架构。

  若你不幸成长于一个“有毒的”家庭,你也许从孩童时代到成人时代灰暗都生活在一个灰暗而扭曲的世界里。若你时常感到焦虑、易怒、自责、恐惧,若你无法控制或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总是自我否认、生性多疑、无法回应别人的好意和关爱;若你的性格问题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障碍,你是否想过,你正活在你童年的遗毒中?换句话说,你的问题的根源是不是你的原生家庭,也就是你与父母的关系?

  何为“有毒的父母”?

  打破有毒的家庭模式的第一步,是认清何为有毒父母。有毒父母的虐子方式千奇八怪, 苏珊·富沃德在书中把他们大致分类为:对孩子过度溺爱、冷漠忽视、霸道操控、恶言相加、残忍施虐,以及性骚扰、性侵。为人父母免不了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有毒父母持续、反复以至于接近病态地伤害孩子,在孩童脆弱的幼年期仿佛毒素一般侵入他们的身心,腐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实际上,有毒父母的定性行为模式大多来自于自己童年时的遭遇。受虐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施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复制父母的行为。故,“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带代代相传”。然而我们通常“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

  以下这份问卷会帮助你判断你与父母关系的健康程度。

  童年时期你与父母的关系

  1.父母说过你很糟糕或者一无是处之类的话吗?他们骂过你吗?总是训斥你吗?

  2.父母体罚过你吗?他们用皮带、刷子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打过你吗?

  3.父母曾酗酒或吸毒吗?你对此感到过迷惘、不安、恐惧、伤心或羞愧吗?

  4.父母曾因情感问题或身心疾病而情绪严重低迷,或者对你不闻不问吗?

  5.你曾经因为父母出现状况而反过来照顾他们吗?

  6.父母曾对你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吗?你是否曾遭受过性骚扰(不论是何种形式)?

  7.你是否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父母心怀畏惧?

  8.你是否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

  延伸阅读

《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

  作者:河合隼雄

  译者:程亮

  版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直面父母提出的教育问题,以别开生面的问答方式,全方位深入解答父母的疑问与困惑,从而帮助父母远离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误区。

  成年后你的生活

  1.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伤害性或者毁灭性吗?

  2.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

  3.你觉得人们会用最糟糕的方式对待你吗?生活中也总是遇上倒霉事吗?

  4.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

  5.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你后就不再喜欢你了?

  6.取得成功时你是否会焦虑,害怕有人揭发你是个骗子?

  7.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愤怒或伤心吗?

  8.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

  9.你觉得放松下来尽情玩乐很难吗?

  10.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却与你的父母如出一辙?

  成年后你与父母的关系

  1.父母还把你当成孩子对待吗?

  2.你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吗?

  3.与父母在一起,或者仅仅想到将与父母一起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

  4.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会让你害怕吗?

  5.父母会用威胁或令你内疚的手段来操控你吗?

  6.父母会用金钱控制你吗?

  7.你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吗?如果他们不高兴,你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吗?你觉得哄他们开心是你的职责吗?

  8.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总是对父母有所亏欠?

  9.你是否觉得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好?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你需要认真面对你的原生家庭问题。

  无论是中国的孝道文化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将遵从父母作为传统礼教。而在一个有毒的家庭里,无论你是顺从还是抵抗父母的意愿,其实都是将自我与家庭界限模糊为一体。只有当我们将自己作为个体剥离父母,重新界定自我,才能重建自信和自我价值。所以要克服童年时期留下的性格缺陷,首先要蜕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告诉你内心的孩子

  “你不需要为……负责”

  然而蜕变成熟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或惩罚以前那个不完美的自我,相反的是,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成熟的“我”与那个年幼弱小、饱受伤害的“我”进行一番对话。对于需要保护的儿童来说,质疑父母的行为等同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于是即便被父母殴打、辱骂、贬损,孩子也会试图将他们的行为合理化,并因此产生内疚、自责、羞愧的心理。

  如今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应该告诉那个年幼的自己, “你必须卸下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你的父母”。

  苏珊设计了一份列表,里面的每一条都是她的咨询者们的自责,不应有的自责。她建议你找一个安静的地点来和自己内心的孩子对话。你可以拿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看着照片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对他大声的说:“你不需要为……负责!”

  你不需要为这些负责

  ·       他们的不快

  ·       他们自己的问题

  ·       他们选择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       他们忽视你

  ·       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

  ·       他们残忍而冷漠的嘲笑

  ·       他们酗酒,酗酒后的暴行

  ·       他们对你的殴打或猥亵

  延伸阅读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作者: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

  译者:童俊等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9月

  将家庭对人的影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书研究了76个婴儿,从他们出生起跟踪研究直到他们30岁。从婴儿出生开始,身体的分离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断裂,相反,情感依附还在,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旦我们将责任归置于应负责的人,就会对父母加诸于我们的痛苦感到迟来的愤怒。对于这股长年积累并压抑在心中的怒火,我们应该允许它的释放并把它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与愤怒相伴的,还有为自己失去的童年、安全感、信任而感到的悲伤。

  对于许多男性咨询者而言,表达悲伤比起表达愤怒更让他们难堪,因为展现出脆弱的模样与社会对“男子汉”的定义不符。为了帮助一位叫乔的咨询者哀悼他失去的童年,苏珊让他尝试一种叫作“埋葬”的练习。她将一瓶干花放在乔的面前,告诉他这瓶干花象征着坟墓,并让他说出以下这段话:

  我在这里埋葬我对美好家庭的期待。我在这里埋葬我对父母的希望。我在这里埋葬我的幻想­——我幻想童年时可以改变父母。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理想的父母了,我为自己所失去的感到难过。但是我接受这种失去。希望我的幻想可以在此安息。

  说完这段话,乔的泪水模糊了双眼。苏珊告诉他:

  你为自己心里那个受过很多伤害的小男孩悲伤。悲伤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它会释放你,让你痊愈,让你可以用实际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与父母进行正面对峙

  在认清责任,释放了内心的愤怒和悲伤之后,我们面临最害怕但也最重要的一步——与我们的父母正面对峙。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或惩罚他们,也不是为了向他们发泄愤怒或要求他们做出补偿,而是鼓起勇气直面他们,坦诚地说出你的心声,并为你们以后的关系定位。

  理想的对峙结果当然是父母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向你道歉。但是极少有人会说“你说得对”、“我太对不起你了”、“请你原谅我”。恰恰相反,大多数有毒父母会对自己曾经的行为矢口否认,声称早已忘记,把责任推到你身上并大发雷霆。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采取对峙的措施,因为“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对峙可以面对面进行,也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完成(打电话的效果并不理想,父母可以轻易的挂掉你的电话,而且电话还有一种“不真实感”)。为了确保对峙过程中父母不会利用有毒的家庭关系来统治对话,苏珊向她的咨询者们强调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non-defensive response) 的重要性。在界限被侵犯或争取权益时,我们通常会使用自我辩护的方式。但只要一开始解释与辩护,或让对方改变主意,就等于把很大一部分主动权交了出去。如果你请求别人理解自己,就等于给了他们以不满足你的请求相要挟的权力。你必须对他们是无所求的,无所求自然就免除了被要挟的可能。捍卫自己的界限并不意味着要攻击对方。非辩护性回应就是用一种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场。

  以下是一个如何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与父母沟通的例子。

  桑迪的父母因为受不了装修房子的噪音,提出要搬来和她住,直到工期结束。这对她最近正在处理一个大项目的丈夫在家里办公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她不想答应,左右为难。最可能的沟通往往会陷入互相指责:

  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桑迪:“不!我没有!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满足。”

  延伸阅读

《我的母亲手记》

  作者:井上靖

  译者:吴继文

  版本:重庆出版社2014年9月

  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日记梳理作品。父亲去世后,井上靖开始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井上靖慢慢审视父母与自己的感情。

  而如果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意味着你不暗含指责或进一步的要求,而只是温和、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母亲:“我和你父亲需要有个住处。你真是自私又忘恩负义。”

  桑迪:“哎呀,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

  母亲:“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

  相信。”

  桑迪:“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母亲:“你到底同不同意我们搬过去住?”

  桑迪:“我得考虑一下。”

  母亲:“我需要你的答复!”

  桑迪:“我知道,妈妈,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以下是父母在对峙时的一些经典反应,以及你可能需要的一些关键的应对方法:

  “根本没有这回事。”

  “你不记得不足以说明事情没有发生过。”

  “这都是你的错。”

  “你可以把这些归罪于我,但我不会为你在我小时候对我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我已经道过歉了。”

  “感谢你的道歉,但这只是个开始。如果你真心觉得愧疚,就应该在我需要你的时候

  伸出援手,和我一起解决问题,重新建立起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已经尽力了。”

  “我知道你的日子也很艰难,我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伤害我,但我想要你明白,你处理自己问题的方式真的伤害了我。”

  “想想我们为你付出的一切。”

  “我很感激你为我做过的一切,但这并不足以补偿那些殴打(不断的责骂、暴力、侮辱、酗酒等)带来的伤害。”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很抱歉让你感到不安或受到伤害。但我自己也伤心了这么久,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不会放弃的。”

  这些都是典型的问题与场景,而不论你是与父母达成改善关系的共同意向,还是疏远他们以维持一种更为表面化的关系,又或者与他们彻底断绝关系,都是向摆脱过去的阴影迈出的一大步。一旦你打破了与有毒父母间旧有的、惯性的关系模式,你将在于他人的真正的亲密关系中变得更坦诚和投入。

  治愈你内心的孩子

  给他写一封信

  对于一些更严重的来自父母、家庭的创伤,诸如遭受性侵、乱伦的受害者会更加难愈。对此,一方面应当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而私底下,写信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我们重置与父母的关系之后,我们也需要彻底排出体内的毒素,心灵创伤的自愈必然是一个内在的、深入且痛苦的过程。与对峙不同的是,写信允许我们向不愿见面的父母、可能会再次施暴的父母、已故的父母,以及我们自己,说出那些未出口的话。

  苏珊要求她的咨询者按照下列顺序写信:

  写信沟通的顺序

  ·       写给侵害者

  ·       写给沉默者(假定父母中有一方在明知你受侵害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沉默)

  ·       以你成年后的身份写给曾经受到伤害的年幼的自己

  ·       写给你的配偶或恋人

  ·       写给你的每一个孩子

  给你内心深处那个曾经受到伤害的孩子写信可能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你将成为他的家长,给这个脆弱惊恐的孩子宽慰、安抚以及保护,你将接纳他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Cereus Blooms at Night》

  作者: Shani Mootoo

  版本: Grove Press 2009年10月

  以家庭中的暴力性侵为题材的小说,令读者看到一个人幼年的受创经历会如何影响其一生。小说主人公幼年被父亲乱伦性侵、虐待,之后罹患精神分裂;小说分两条主线,把童年时的女主和老年女主作为两个独立的人物讲述。

  丹,是一位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长期遭到父亲性虐待的工程师,长久以来一直厌恶曾经无力反抗父亲的弱小的自己。以下是他给自己年幼时的信的部分内容:

  亲爱的小丹:

  你是一个天真漂亮的孩子,纯洁又讨人喜欢。从现在开始我会照顾你。你现在是安全的,你可以去爱别人,也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爱。你不会再受到伤害,相信你也能感觉到。我会照顾好我们俩的,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过去我们总是分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着自己应对一切。

  你没有发疯,你只是害怕。他再也无法伤害到你了。

  从前,因为不想面对你的愤怒、悲伤、压抑、愧疚和焦虑情绪,我曾经酗酒吸毒,现在我都已经戒掉了,你也应该抛开这些坏情绪。我不会再像他一样惩罚我们。我们是有价值的,我是有价值的。最终我们所期望的一切都会实现的。

  打破有毒的家庭模式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在认清、接纳、应对我们的性格缺陷来自于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之后,我们需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尽管饰演施虐者、受虐者‘角色’的‘演员’有所改变,有毒行为周而复始的循环却可以持续数代。”受父母操纵的子女会操纵自己的子女,酗酒父母的子女会寻找酗酒的配偶,受虐的子女会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子女,而受到性侵的子女会失去最基本的爱和享受性生活的能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遗毒的最后一步是爱惜我们的新生家庭,为自己的孩子做一名好父母。

  你可以保护你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他在一个虐待性的家庭里长大,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并懂得爱的人。你还可以为你犯下的错误道歉,得到配偶和孩子的原谅。

  需要记住的是,你身上本就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就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你会塑造新的未来。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

  译者:黄姝、王婷

  版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12月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