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辣條進入國標征詢階段 急需擺脫低端標簽

2018-05-28
来源:中國經營報

  “來包辣條壓壓驚吧。”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征求《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調味面制品》等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醞釀已久的辣條(調味面制品)國家標准進入“落地”准備階段。

  長久以來,辣條作為“上不得台面”的零食,一直遊走於街邊小攤和社區商店,且在全國各地一直有著不同的食安規定。

  “全國各地區對於辣條的食品標准有著較大的差別,有的企業生產的辣條在本地符合各項安全規定,但在其他地區就面臨被下架。可以看出,辣條企業依地區監管形態有所不同。所以,辣條的食安標准統一後,將會加速該行業的全國性流通,未來不排除有快消巨頭的介入。”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曾遊走於灰色地帶

  作為伴隨80後、90後成長的零食,1998年辣條誕生於湖南省平江縣,很快這種食品就流傳開來。最初因為辣條而走出去的平江人,也成為第一批辣條生產商,其中就包括衛龍與玉峰的創始人。

  在辣條產業萌芽之初,幾乎無一例外都由中小企業生產,由於各地對辣條類調味面制品並無特殊的要求,也使得辣條產品能夠遊走於各類小型商店和地攤中。2005年,央視首次曝光了平江縣一家食品廠在辣條中使用了違禁添加劑富馬酸二甲酯,辣條的食安問題由此呈現在世人面前。2007年,辣條的創始地平江被國家質監總局列為全國食品安全重點整治縣。

  辣條產品不合格率高企的背後,是其極高的毛利率。以衛龍產品為例,市場均價為5毛錢的辣條,批發價格僅為2毛錢。早在2001年,平江縣的監管部門就注意到辣條在當地的迅猛發展,並開始對其加強監控。監管趨嚴迫使部分商人和廠家將目光轉向省外,隨之出現了辣條的第二故鄉河南。

  鄭州市的監管部門對於辣條的生產廠家也同樣面臨“野火燒不盡”的問題,僅在2015年,鄭州監管部門就銷毀了超過70噸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辣條。同年,安徽省食藥監局約談了省內49家辣條企業,發現99%標簽標注不合格,多數產品的名稱和內容嚴重不符,於是責令整改。“辣條屬於低成本高利潤產業,此前沒有規模,國家沒有重視,但現在已經有了幾百億的規模,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然而,其工藝簡單、門檻低,作坊企業很容易進入,重點是辣條已經滲透到青少年群體中,對社會安全存在嚴重的潛在威脅。” 快消品營銷專家路勝貞告訴記者。

  對於辣條類調味面制品,全國不同的食安標注也加劇了該產業的混亂。國家食藥監局將調味面制品列為方便食品類,2017年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它按照方便米面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劑。作為辣條的主要產出地之一的河南,為辣條專門制定了地方標准《DB41/T515-2007調味面制食品》規定食品添加劑要參照糕點、膨化食品類執行。

  根據國家及各地食藥監局的抽檢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河南和湖南身為辣條大省的同時,也是不合格辣條的重災區。其中,河南通報量占總批次的比重超過40%,而河南和湖南總占比超過70%。其中,辣條知名品牌“衛龍”也上過黑榜。2016年,寧夏食藥監局官網發布抽檢信息,稱生產企業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衛龍”調味面制品因檢出甜蜜素,被列為不合格產品。

  食安標准不統一

  時至今日,辣條的主要生產地為河南和湖南,但由於國家食藥監局並未將辣條歸為哪類下達正式規定,使得在產品標准上出現了河南和湖南兩派的爭執。

  路勝貞告訴記者,地方標准往往依靠地方食品專家、營養專家和法律專家的建議,但有時是基於地方上的一些產業特色和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制定標准,不具有全國性的通盤考慮視野。隨著產品的發展,沒有統一的標准,在影響商品流通的同時,也加大了消費者對商品的不信任。

  早在2007年,辣條的發源地湖南首次將辣條定義為“擠壓式糕點”,並出台了相應的食品標准。同年,河南監管部門在湖南考察之後,首次將辣條定義為“調味面制品”,這造成了南北標准的分歧。而在其他省份,對於將辣條歸為“糕點”還是“調味面制品”仍存在搖擺。2015年4月,重慶市召開辣條地方標准專家審查會,辣條以“風味擠壓糕點”的名目過審。可一個月後,重慶市出台的標准分類卻是“調味面制品”。

  全國各地標准的不統一加大了監管部門的監管難度。從事辣條生產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鄭州的標准是按照方便食品制定的,而在湖南等地區仍舊按照糕點食品標注。但在流向其他省份時,當地監管部門需要按照產品產地的食品標准檢測,也就是說,同一包辣條,如果是產自河南就必須按照方便食品檢測,如果產自湖南就是糕點食品的檢測標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的《2017年調味面制品行業報告》中提到,地方檢測標准不統一帶來的問題在於“產品異地銷售得不到認可,因為不符合當地的地方標准或者《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中對類別的定義”。

  急需擺脫低端標簽

  “在大眾印象中,普遍認為辣條一直處於5毛到1元的價格區間,而生產辣條的企業往往都是中小企業。對於辣條產業,消費者普遍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朱丹蓬告訴記者。

  盡管如此,行業普遍認為,目前國內辣條的產業已經達到500億元的規模,其中最大生產商衛龍食品年銷售額已經超過20億元。

  “實際上辣條的產業在近十年的發展中開始漸入成熟,主要是由於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在逐步加強,部分小規模廠商開始被逐步淘汰,”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河南為例,辣條生產企業從2000年的4000多家遞減至2007年的2000多家,2011年的500多家,2017年的236家。

  甚至在鄭州,部分辣條生廠商抱團成立了“辣條商會”,這個組織原名為鄭州平江商會,該商會的會員幾乎全部以辣條生產企業為主,商會甚至成立了調味面制品行業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和商會應急處理小組,每年定期發布行業報告。

  “很多企業在發展中實際上受不同食品標准的限制,因而企業是以省市為區域而發展的,如果國標可以盡快落地,還是會進一步清理作坊式的生產商,對行業來說是朝著較好的方向發展。” 上述業內人士提到。

  朱丹蓬認為,長久以來,辣條在缺少國標情況下尚能發展到如此規模,說明其潛在市場還是存在的,如果該行業的規模日趨成熟,不排除未來有快消企業巨頭的介入,“辣條也需要擺脫低端消費品的標簽,這也需要時間來沉澱。”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