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資金過河港科技界盛夏迎春 吸引優秀人才聚港

2018-05-21
来源:香港商报

 

葉玉如預料,资金过河将改善本港科研生态环境。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黃雪峰報道:中央政府日前宣布讓內地科研經費「過河」,支持香港科研發展,本地學者均期盼有關措施可為科技界帶來春天。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預料,措施不僅可令香港科學家有機會負責重大國家項目,起更大作用,並相信資金「過河」後,能改善整個科研生態環境,吸引優秀國際人才來港,並吸納在外地的港人學生回流。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則形容,今次獲內地資源是「如虎添翼」,有助香港與新加坡等地競爭。

  有機會承擔重大國家項目

  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聯署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最終促成內地科研經費「過河」。有份聯署的葉玉如昨早接受無節目《講清講楚》訪問時表示,聯署並非突然間發生的事,亦非因為本港研究經費不穩定,強調他們一直有強烈訴求,希望促進本地科研發展,出發點是期望加強本地研究的經費。

  首批獲中央經費資助的香港科研機構共22間,涉款達2200萬元,即平均每個機構獲100萬元。葉玉如形容,內地資金「過河」意義重大,相信科技界將會迎來春天,認為具體科研金額並非最重要。現時不少科研人士,最多都只能參與國家的科技項目,但新措施實施後,他們將有機會承擔重大國家項目,擔任項目負責人,而非現時的純粹參與。

  葉玉如:港年輕人願投身

  葉玉如說,100萬元對大型實驗室或研發項目並不足夠,但應足夠支持個人研究項目。她強調不應只考慮經費,相信資金「過河」後,能改善整個科研生態環境,「可以吸引優秀人才來港,因為我們做這些國家項目,我覺得吸引力應該很大。這些優秀人才到港後,自然香港年輕人看到,原來做科研其實很有潛力,他們或許考慮在這方面發展,整個科研的生態系統會做得很好。這100萬,主要意義就是我們將資金過境這條路打通。」

  葉玉如介紹,申請內地資金一般需時6至9個月,但日後資助額會否增加,視乎申請項目規模,項目種類不限。被問到整個措施主要針對上游層面,有意見擔心萬一中央突然「關水掣」,是否會無以為繼時,她回應稱:「我們要看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有些城市可能基礎研究做得好,有些城市或者產業化做得好,這樣大家可以一起互補,形成整個協同效應。」她相信長遠香港都能將科研產業化。

  賀子森:科研資金更穩定

  在22個率先獲批100萬元人民幣資金的科研單位中,其中5個為港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賀子森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這100萬元只作試行之用,及後仍須了解稅項等細節,「過河之後跟他的規矩,還是跟你們(香港)的規矩?」但他指,相關資金批核,會從研究項目創意、研究者質素和成就等來作判斷。

  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工作的賀子森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出,90年代香港的科研發展較新加坡好,但過去10至15年,新加坡政府每5年訂立明確科研方向,現時當地半導體和藥劑已達世界水平,而當他回港後卻發現,香港未有明確的科研方向,科研資金亦不穩,不利訓練科研人才:「U-turn(政策有很大轉變),這個是大學最怕的。我很怕,你今年放3000萬,明年1000萬,後年不放(錢),或可能放1000萬、5000萬,你不知的,這樣你很難計劃。」

  賀子森明言,教育屬長遠工作,訓練一個博士生是「10年計劃」,若不肯定未來資金情,難以投放資源訓練人才。他預料科研工作「3年之內將翻一個大的觔斗」,建議政府盡早為香港制訂短中長期發展方向,並承諾投放資源。他又認為香港發展科研的潛力很大,因為有優秀人才及良好制度,日後可以獲內地資源是「如虎添翼」,將有助香港與新加坡等地競爭。

  李行偉:不擔心趨政治化

  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講座教授、科大前副校長李行偉則表示,個人完全不擔心科研項目會變得政治化,因為國內高層次研究的審查過程及審批人員獨立。他又表示,支持愛國愛港人士是中央一貫政策,與今次要求並無矛盾,而過去10年各個大學的非華裔人士都有參與合作。

[责任编辑:鍾智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