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陳子善:魯迅見過徐志摩嗎?

2018-05-03
来源:文汇笔会

  4月3日晴。魯迅與徐志摩,一位是中國新文學巨匠,一位是中國新詩祭酒。1920年代,他倆又都在北京,一屬“語絲派”,一辦新月社,文學理念和追求並不相同,他們有無可能見過面呢?須知,魯迅與《新青年》同人、其時為新月社另一重要人物胡適是有不少交往的。在探討這個有趣的問題前,先援引一條有關的史料。

  1924年5月6日北京《晨報》第6版刊出題為《誕辰將近之泰戈爾:本月八日誕辰 京人士之祝典 取華名旦笠震》的消息,全文如下:

  泰戈爾氏已於昨日下午返京,仍寓史家胡同。本月八日為泰氏生辰,北京新月社同人,擬於是晚八時在協和大禮堂表演泰氏傑作《契玦臘》Chitra(現通譯齊德拉)戲劇,劇中主角有林徽音女士及張歆海、楊袁昌英女士、徐志摩、林宗孟、蔣百裏、丁燮林諸君。梁啟超氏新贈泰氏華名“笠震旦”,笠與震旦系兩國國名,表兩系文化接近之意,而“震旦”二字又為泰氏之名“拉賓德拉那脫哈”之意譯,蓋“拉賓”在印文為平旦之光,而“德拉那脫哈”乃雷雨之意也。梁氏聞將於是晚,本此意作極有趣之演說。而是晚主席,則已推定胡適之君也。

  “笠震旦”當為“竺震旦”之誤。天竺,古印度之別稱也,震旦則是古印度對中國之稱,中文佛學經籍譯作震旦。而這條消息之所以重要,在於其披露1924年5月8日晚,新月社同人在北京協和醫學校大禮堂舉行泰戈爾64歲生日祝壽演出會,徐志摩與林宗孟(林長民)、蔣百裏、林徽因、張歆海、袁昌英、丁燮林(丁西林)等一起參加演出,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這場演出一直為徐志摩研究者所津津樂道,因為這是徐志摩與林徽因首次合作登台表演。

  但是,研究者一直忽略了魯迅日記對這次演出的記載。1924年5月8日魯迅日記雲:

  晚孫伏園來部,即同至中央公園飲茗,逮夕八時往協和學校禮堂觀新月社祝泰戈爾氏六十四歲生日演《契忒羅》劇本二幕,歸已夜半也。

  把魯迅這段日記與《晨報》的消息對讀,挺有意思。原來那天晚上,魯迅在孫伏園陪同下,也以普通觀眾的身份出席了這場演出會。雖然這段日記只是紀實,並未對演出具體評價。魯迅在北京期間,觀劇並不多,整個1924年,他除了到西安講學時觀看過易俗社的兩場戲曲演出,在北京總共只觀看過兩場演出,新月社這場即為其中之一。他怎么會有如此雅興去觀賞這場演出,而且“夜半”結束才歸?大概想去一睹泰戈爾的風采吧。毫無疑問,魯迅不但見到了在演出開始之前登台致詞的泰戈爾,也見到了登台演出的徐志摩。至於台上的徐志摩,是否演出結束後下台與魯迅見過面?魯迅沒有留下文字,徐志摩也從未說起過,似也無明確的文字記載,成了一個謎。

  不過,這場演出北京新文學界群賢畢至,魯迅倒是在後來的雜文中公開提到與另一位“現代評論派”代表人物陳西瀅見面寒暄。一年半以後,為北京“女師大風潮”,魯迅與“現代評論派”交惡,他在1925年12月24日發表,後收入《華蓋集》的有名的《“公理”的把戲》一文中,就在批評陳源(西瀅)時,帶到一句:“與陳源雖嘗在給泰戈爾祝壽的戲台前一握手,而早已視為異類”,不就是指這場演出嗎?

  因此,如說魯迅觀看過徐志摩的演出,“見過”徐志摩,自然不錯,但如說徐志摩“見過”魯迅,至今缺乏第一手史料的支持,只能存疑。

[责任编辑:仇佩姿]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