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攻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如果实施推迟上学新政后,依旧有不少学生早到,是否意味着改革沦为一句空话呢?
为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指导实施推迟上学,其中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冬季还应适当延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几乎就在同一天,黑龙江省也发布了推迟上学的规定,提出全省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到校时间推迟到早上8点,高中生则推迟到7:30。
这两则推迟上学的新闻发布后,网上激起千层浪。原本是利于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暖心政策,却遭遇了网友的高频吐槽。槽点无他,就在改革后的上学时间紧挨家长的上班时间。如果按新时间送孩子上学,家长可能会迟到,如果按老时间送,推迟上学的改革又成了空话。表面看,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实际上却大可不必。
首先,从出发点看,推迟上学的初衷自然是好的,有利于低年级学生保持充足睡眠。其次,政策并非一刀切,至少浙江的做法为不得不早到的孩子预留了“出路”———经家长申请后可以提前到。黑龙江的做法虽然不知其细节,但从常理推断,对类似情况应有所考虑。当然,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如果实施推迟上学新政后,依旧有不少学生早到,是否意味着改革沦为一句空话呢?
评价一项改革的成效,要看老百姓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新政允许特殊情况的家长送孩子提前到,这意味着不会折损这些家长的利益。对于没有时间冲突的家长而言,则可以说新政改到了他们的心坎上:孩子可以多睡一会,家长可以安心给孩子准备营养早餐,这是不折不扣的利好。换句话说,这项改革没有让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学术上也给了这种改革一个特定的名字:帕累托改进。
由此可见,网友对改革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改革不能让任何一方利益受损,如果损害某一群体利益就会引发反弹。但事实上改革除了看局部,还要看整体。实施一项改革后,即使A群体利益受损,B群体受益,但只要利益增量大于利益减量,这样的卡尔多改进也就有其价值,毕竟,改革到后面,随着利益调整难度的增大,卡尔多改进只会越来越多。具体到推迟上学的案例,如果受惠的家长更多,这一改革也就该推进。当然,由于政策的灵活与弹性,推迟上学可以最大程度消减给家长带来不便的可能。
这么一分析,推迟上学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弹性上学”:以推迟上学为主,同时兼顾早到的需求。而从家长减负的角度看,尤其对双职工家庭而言,这一改革如果能有弹性放学的政策叠加,无疑会释放更多的红利。何为弹性放学?可以参见南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可以根据家长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延迟放学时间,在延迟放学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在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做作业。
实事求是地看,单凭推迟上学新政并不一定能达到“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彻底解除家长的焦虑。当然,这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体教育负担过重所致。就像有分析指出的那样:毕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并没有因此轻轻放下,而在重重学习压力之下,哪怕推迟上学,学校和家长也丝毫不敢大意。这也给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等提了个醒,否则,学生(孩子)多了休息时间,但如果因为学业重,不得不在时间分配上拆东补西,那改革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而要彻底解决这一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也只能依靠更深入、更系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