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楊濤 風骨峭峻文人雅士

2018-02-26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近年香港流行「文青風」,戴一副復古眼鏡、捧一杯咖啡、拿一本厚書,「文青」就是這樣子了,有沒有半點文化內涵并不重要,所以,「文青」前面,總會外加一個「偽」字。見得多「偽文青」,再看一看今次的被訪者——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楊濤,舉止溫文爾雅,不論世事如何演變,他始終鍾愛文化藝術,由內而外散發出一股儒雅氣質,堪稱真正的文人雅士。文:Ruth Chung

  曾聽過一個說法:卓越的人有三條命,分別是性命、生命和使命,各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責任!要實踐前兩者已不容易,更遑論使命。不過,楊濤從小就意識到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他形容自己從年輕開始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敢於挑戰、嘗試,但由始至終,就只有投身文化藝術這想法,立定傳揚中華文化這使命。楊濤原本是音樂家,小時候在京劇團伴奏,至16歲時開始學長笛,其后加入交響樂團。他回顧走上這條音樂路,是交響樂豐富了他的思維,楊濤說:「交響樂不像獨奏,它是由各種樂器的演奏者組成一體的,音樂家各司其職,我也被訓練成要有立體的多角度思考模式。」這種團隊合作精神亦有助他日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在多方面都兼顧得井然有序。

  辦古箏比賽蝕錢在所不惜

  在卸下音樂家身份后,楊濤在2008年成立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他并親自為協會寫下宗旨:「把藝術的純善之美注入靈魂,將心靈的感悟之情賦予藝術。」成立協會后,他一直舉辦各類文藝活動,都依循上述宗旨去做,注重藝術中的「真善美」。創會初期,他就一直帶領下屬說要認真做事,協會至今成立十周年,過去所辦的活動如唐卡藝術展、內蒙古攝影展、「一帶一路」水墨香江書畫藝術交流展等,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協會的重點活動,是從2009年起每年舉辦的古箏比賽,現今已成為國際間重要的音樂賽事,并由港澳台延伸至東南亞,更曾赴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舉辦,已有數萬人參加過比賽,可謂一個音樂創舉,亦讓世界更多人認識到中國樂器。獲得如此佳績,楊會長憶起過程一點也不容易,「辦這個比賽,初時真的艱辛得想流泪。首幾屆更是虧蝕了不少經費,但我就是想把它辦好,蝕本就蝕本吧,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因為楊會長希望古箏比賽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因此收費并不高,起初邊辦邊虧蝕,但楊濤認為某些事是金錢無可媲美的,能夠為傳承文化藝術出一分力,已為他帶來無上的精神滿足。站在商業角度,聽到楊會長這番話或會竊笑,但筆者作為半個「文化人」,對於楊會長這種文人風骨,自然是肅然起敬。

  回歸本我的真善美

  楊濤本來是學西洋樂的,為何又會想舉辦古箏比賽?他認為歷史悠久的古箏才是中國的代表樂器,古箏在中國出土超過2500年,屬國家土生土長的樂器,所盛載的是中國藝術的情感,能令中國的民族樂器走向世界,是協會的一大貢獻。除了精通中西音樂,楊濤對於書畫的鑑賞眼光亦十分獨到,以著名意大利的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畫作為例,多數人欣賞時都會赞揚郎世寧筆下的馬,但楊濤在點評時卻說:「把每棵樹畫得活靈活現。」眼光之所以與眾不同,他認為這與自身的音樂造詣不無關系,但筆者更相信,這是上天賦予的一種才能。畢竟藝術向來都講求天分,縱有先天條件而欠缺后天努力,只會暴殄天物。楊濤過去由零開始,創協會、辦展覽、訪名家,一路為弘揚中華文化四出奔波,天道酬勤,終慢慢走上成功之路。過往楊會長曾邀請到不少大師舉辦展覽,為人所羨,如古箏名師項斯華、居士畫家湯余銘等都曾應邀與楊會長合作,中國當代著名畫家陳良敏亦慕名主動聯絡協會舉辦展覽,就連上年離世、在音樂藝術界德高望重的費明儀,生前亦表明只要時間容許,都會參與協會的活動剪綵。記者好奇楊會長有何特質能夠得到眾多藝術家的青睞?楊濤認為:「辦事有辦事的規律,藝術有藝術的規律,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而按自己的判斷能力實事求是,且藝術是要『真善美』,才能讓人感受到真誠。」楊會長出口成文,筆者多次咀嚼這番話,才略懂當中意味,楊會長受人尊敬,乃源自一個「誠」字。

  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楊濤待人以「誠」,他卻慨嘆世界上真誠真意的人雖然不少,但假大空的事情卻更多,「有些藝術家寫自己的簡歷水平,遠遠高於他作品的水平,95%的人都是這樣。有人就算已經是大畫家了,也要把自己寫得像神一樣。然而在藝術面前,人人都要敬畏藝術,人人都是小學生。」就是對於「藝」的這種無止渴求,才令楊濤登上今天的高度而不自滿,「藝術給了我一切,從中學習到很多很多,雖有酸甜苦辣,但帶來更多的是樂趣,我永遠都在學習中。」他特別強調「搞文化藝術沒有什麼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文化藝術本身。因為藝術是永恒的,人卻不是。」筆者當下了解到,其他藝術家可以輕易感受到楊濤是「用心在搞文化藝術」,自然會接受楊會長的「感召」。說起這種近乎難以解釋的「感召」,楊濤在幾年前就意外地收穫不丹大師堪布尼瑪仁波切的一批唐卡畫,該名大師決定專心建廟修行佛法,不再繪畫,故這批唐卡是其封筆之作。楊濤指這批作品別人求也求不到,但就因為協會良好的口碑,而得此「因緣」,今年亦會再辦一個唐卡展覽,將大師之作公諸同好。

  盡己所能貢獻社會

  今年是協會成立十周年,楊濤希望秉持協會宗旨,不忘初心,將繼續舉辦各種多元文化藝術活動,同時計劃參與更多慈善活動,盼能用關愛文化惠澤社群。今年協會活動日誌排得密麻麻,3月與香港道教聯會合辦書畫展、4月則有剛獲選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前歌手鄺美雲之陶瓷展、5月在台灣亦舉行王宏崢繪畫作品展等,同月也會開展今年的古箏比賽選拔賽,暑假期間更會舉行內蒙古體育代表團的交流活動,楊濤希望可以讓香港年輕人親身到內地走走,認識國家的風土人情。至於11月下旬至12月將會舉行兩岸和平論壇,盼能透過文化藝術散發正能量,促進兩岸交流,締造和諧社會。

  文人善心 獲日本市長鞠躬致敬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震驚全球的9.1級大地震。當日楊濤剛要帶領香港11名音樂家飛往名古屋出席一個刈谷市60周年的慶祝晚會。他回想在飛機上,距離預定還有10分鐘就要降落的時候,飛機又突然在半空中盤旋,到桋后大家看電視,關於大地震的新聞便排山倒海而至。

  由於名古屋沒有受太大影響,楊濤一行人便繼續預備演出。排練期間,眼看災情的慘狀,就發自內心地提議舉行募捐,他帶頭代表協會捐錢,將籌得善款送到災區去。翌日,刈谷市市長竹中良則因此而邀約楊濤在市政廳會面,當中的經歷令楊濤畢生難忘,「我一打開會客廳的門口,桌子上放着中國與日本的國旗,我是代表香港的音樂家去,但這面國旗是特意為我準備的,我一下子就自豪起來。」他續說一坐下時,市長通過翻譯就問他昨天為什麼會有募捐這想法?楊濤表示:「第一、作為中國人,遇到這些事,都是義不容辭要做的;第二、四川地震發生時,日本救援隊馬上趕過來災區幫忙了。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可以做到。」話音剛落,楊濤的大度、善心令當地市長立即站起來給了楊濤三個鞠躬,當下記者都驚呆了。楊濤坦言這些不平凡的經歷,都是文化藝術交流才能帶給他的,特別感恩。

  收藏古物添雅氣

  對一般人而言,古董收藏看似一種遙不可及的「興趣」,其價格昂貴得傾盡一生積蓄也未必購得一件,但楊濤竟然從小就開始留意古董,筆者當下被嚇倒,難道他是含着金鎖匙出生的富二代?楊濤娓娓道來:「年少時當然沒錢,也買不起,但就是要去看,純粹對古董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愛而已,盼從中感受古代氣息。」楊濤提到自己對稀奇古怪的東西特別感興趣,農村里餵貓用的碗、老人家用的烟袋,他也會特意去觀察欣賞。若有機會到其他城市,亦會專門去看看古董店,例如早前他到景德鎮時,就特意去看仿官嶱的瓷器,他表示雖然是仿造的,但也做得很精美,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有時候,我會很好奇為什麼古人能夠做得出那麼精美的東西,現在反而做不到?」他思前想后,答案終歸是「心境」,他解釋古人沒有現代林林總總的物質享受和雜務,人一輩子只專心認真做一件事,便能造出良金美玉,現代人反而難以做到這種工匠精神。

  憑感覺覓古董

  有人說收藏古董就像談戀愛,感覺對了、看對眼了,就可以追求擁有。楊濤就曾經在某個行內人認為只賣假貨的古董市場中,與一個古代女性化妝用的小粉盒對上了眼,并把它買回去了。「一位老專家跟我說別去那兒鑽,那里的貨都是贗品,沒什麼好玩意,我就不相信,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我就要去那兒。那時,我離那小粉盒很遠,但我在眾多古董中一下就看中了它,確實與眾不同,我又轉了一圈,它給我還是那感覺。」經專家檢驗后,才知那竟然是唐朝五代的古物。就這樣,他用500元就購入了這件估值數萬元的古董。楊濤指,從尋找古物中學習和汲取經驗最重要,只要自己認為「美」,不管價值高低,已經值得收藏。他續說,當代藝術品也值得留意,因為其完美性和技術都超越過去,將來價格可能更勝古董。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