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冀預算案為解樓困帶來新希望

2018-02-22
来源:香港商報

  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在預期庫房「嚴重水浸」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善用豐厚的財政盈餘,以紓解民困,改善民生,讓市民共享經濟成果,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當前本港民生問題千頭萬緒,相關訴求也林林總總,資源應該向哪個領域投放,各方意見紛紜,而毫無疑問,房屋問題一直是困擾港人的頑疾,是社會怨氣最大的來源,亦是市民最迫切期望可以解決的首要問題,故在預算案中對此應有具體體現,要讓市民看得到改善的前景,為解樓困帶來希望和信心,以令社會各群體廣泛、長遠受惠。

  探本溯源,本港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沒有足夠房屋供應,而樓價居高不下,相對於市民負擔能力愈來愈脫節,年輕人無論如何努力工作及儲蓄,亦難以獨自達成置業的願景,故對前景失去希望,同時面對生活質素下降、「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差距懸殊,均是造成民困民怨所在。現實的情况是,公屋輪候冊的申請已迫近30萬,平均輪候時長延至4.7年,數十萬個輪候公屋的家庭被迫高價租住浻房,至於環境如何糟糕惡劣無須多說。另從過往多次居屋等資助性房屋推售來看,不難發現均出現大幅超額認購,私樓價格更是長升長有,令房屋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凸顯。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表示,預算案的種種措施,除了推動經濟發展外,如何能夠真正惠及社會上有需要的市民,幫助弱勢社群向上流動,紓緩跨代貧窮,建立一個關愛共融的香港,也非常重要。而好好解決住屋問題,致力滿足基層和居住環境惡劣家庭的住屋需求,實現普羅市民包括中產家庭、年輕人的置業希望,以行動為市民排憂解困,就是解決香港最大民生問題,建設關愛共融社會的需要,也是財政儲備最為用得其所的地方。事實上,今次財政盈餘超乎預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賣地收入比預期理想,去年本港樓市欣欣向榮,賣地收入近1300億港元創新高,而高地價也伴隨高樓價和高租金,大大增添了市民的置業、生活壓力;再者,增加的工商百業經營成本,也令本來應屬員工的加薪變成了業主的加租,其實都是在變相蠶食港人的財富。既然財政巨額盈餘來源於土地房屋,那麼還富於民,將之用於拓地建屋,是應有之義,亦符合社會長遠發展所需。

  特首林鄭月娥為紓緩房屋困局,提出了不少思路,例如成立土地專責供應小組探討未來的土地供應,包括填海、市區重建、新界發展,凝聚共識;提出多項房屋政策,例如「綠置居」、「白居二」恒常化,「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推出多項過渡房屋安排,以及啟動東涌新市鎮計劃填海工程等。財政預算案要為上述措施提供所需要的資源,落實好相關的安排,未來在拓地建屋,尤其是增加公營房屋、推出資助性房屋方面,要有大手筆、大動作、大投入,并具體制訂工作重點、有時間表和路線圖,確定增加供應的預期,讓市民看得到方向和希望,以紓緩浻房住戶上樓困難,為市民在樓房的向上流通搭建更暢順的階梯,打破港人愈住愈貴、愈住愈細的怪圈。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