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周三)A股早盤基本平開,滬指開盤報3335.57點,漲0.06%;深成指開盤報11095.91點,漲0.04%;創業板開盤報1793.28點,跌0.03%。盤面上智能音箱、網絡安全、白酒等板塊漲幅居前;芯片、有色、煤炭等板塊跌幅居前。
中證報:數據戳破解禁砸盤幻覺僅少數股東解禁後減持
近期,有部分研報和媒體報道將市場短期走勢歸咎於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制造“砸盤幻覺”,向市場輸出恐慌情緒。對此,專業機構人士表示,要理性認識這些問題,必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通過對實證數據和相關規則分析可以發現,從證監會5月27日發布減持新規以來,“解禁”對二級市場走勢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解禁規模不等於可減持規模,可減持規模也不等於實際減持規模,事實上實際減持數量也遠小於解禁數量。媒體近期報道的8300多億元解禁股市值規模只是依據規則和承諾的簡單推測。在減持新規框架下,實際減持的節奏會保持平穩有序,對二級市場影響有限。
上證報頭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減持對市場影響有限
減持新規為定增股份減持也設置了閘門。市場研究人士向記者分析,減持新規下,定增股份鎖定期進一步延長,解禁壓力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市場曾有聲音提出,近年熱度較高的定增迎來解禁期,其中,不少財務投資者將選擇“清倉式”減持,相關公司股價短期將承壓。其實,減持新規對此也有考慮,設定了避免過度沖擊二級市場的“緩沖帶”制度。減持新規規定,持有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在解禁後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比例不得超過其持有的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總數的50%。簡言之,定增股份解禁後,12個月內在二級市場拋售數量不能超過50%,這進一步增加了“清倉式”減持的難度。
證券時報: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獸投資者無需過度恐慌
在A股市場上,“解禁”這個詞總是扮演反面角色,與“解禁”關聯最密切的莫過於“減持”,只要把“解禁”和“減持”聯系在一起,往往能使股價應聲下跌,投資者戰戰兢兢。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數量及市值只是依據規則和承諾測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於也不可能馬上全額減持,實際減持規模遠遠小於解禁規模,投資者不必過度恐慌。
雖然說解禁預期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多少會影響A股多方力量,但是在政策預期明朗、市場投融資有序的前提下,解禁限售股對股市的沖擊有望變小,這個困擾市場的問題會慢慢得到化解。
證券日報頭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盤幻覺”
近期,有關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減持潮”的擔憂再度升溫。筆者認為,由於監管措施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投融資氛圍更加理性,形成“解禁潮”“減持潮”的條件並不具備,投資者無須恐慌。也奉勸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盤幻覺”。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盤幻覺”不可能成立,原因也在於,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資金流入流出是投資者的自由選擇,並且,產業資本的減持、增持可以有效地平抑二級市場的非理性波動。還要看到減持中的積極因素,部分股東減持是早期創投資本退出的必然過程。這些機構和個人股東退出後,大量資金將再次流入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