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楊志強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17」在灣仔會展舉行,一方面可加強港人對國家歷史文化和創科發展的認識,另一方面可激勵香港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突破在創新科技發展上的瓶頸。
創科乏力是港短板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致辭時表示,香港有足夠條件急起直追,開辟創新科技新天地。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肯定了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重要地位。萬鋼強調,香港是全球科技創新重鎮,科技創新發展優勢突出,完全有條件打造成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
董建華赞揚特首林鄭月娥上任短短3個月,已就培育和推動科技提出8方面政策。事實上,林鄭月娥已明確表示,未來特區政府將從增加研發資源、匯集科研人才、提供科創資金、建立科創基礎設施、檢視現存法例、加強科創教育等多方面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智慧時代的雙重背景下,香港正面臨一個新的挑戰,科創產業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并后來居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香港在國際前沿科技研究領域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包括它的科研素養、科研轉換能力、資金、資本市場,唯一缺乏的是制造和生產環節。
香港必須加強與內地特別是與深圳開展戰略合作。深圳除了GDP緊貼香港外,近年在高新科技方面的表現尤其出色。深圳大手筆投入科研、技術成果產業化、企業培育、人才引進等,已經超越香港。騰訊、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從深圳成長起來的科企巨頭,已經蜚聲國際,華大基因、大疆科技、光启等新銳科技企業亦快速崛起,深圳已成為中國的「創新之都」。過去兩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香港被深圳超越。目前,香港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僅為0.73%,相比之下,毗鄰的深圳已經達到了4.05%。
港可打三張牌
缺乏創新、科技增速乏力,已成為香港短板。起步早、科研產業化難、停滯不前的危機,須引起香港科技界警醒。深港兩地共建深港創新圈以來,技術、人才交流越來越頻密。尤其近年來,兩地科技產業發展呈現出明顯差异化發展。香港應將傳統的創新模式與深圳的逆向創新模式結合,打造「香港研發、孵化+珠三角智慧制造」產業鏈,助推香港的再工業化。
騰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香港可打「三張牌」:首先要「引進來」,因香港缺乏高科技人才及企業,政府應從內地或外國引進;其次是要「長出來」,營造環境讓創科企業生存,現時香港學生多讀金融等科,他建議港府推出配對計劃,讓創科企業每聘一名港人,就可聘一名外地專才;最后是要「合起來」,利用大灣區等網絡,將人才匯聚起來。
馬化騰的觀點有一定道理。香港一向着重貿易、金融、航運、旅游及專業服務五大行業,對規模較小、新興而極有潜力的行業關注不足,影響長遠的城市競爭力。近年,香港政府、產業各界,以至學術及科研機構不斷加強推動科技創新,目的就是透過科技帶動各行各業的持續增長,提高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水平。
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城市,是世界頂級的高效率金融、經貿及資訊中心。創新科技企業可以善用這些優勢,一方面加強本身的科研資源,同時亦可藉香港的優勢把創新成果向國際舞台展示,開拓全球市場。
習近平主席用「蘇州過后無艇搭」這一俚語,生動地說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歷史機遇聯袂而至,對香港的歷史命運會產生全域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香港必須抓住機遇,突破在創新科技發展上的瓶頸,創造經濟再次騰飛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