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個月,瑞銀、英仕曼、富敦三家外資私募巨頭先后取得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牌照,一時間引起了資本市場對外資私募入場中國市場的關注。
事實上,確實有越來越多海外知名資管機構正在遞交申請,欲通過備案登記拿外商獨資私募牌照。
此外,外資持有公募不超過49%的比例也有突破。去年恒生前海打破外資參股49%的限制后,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資開放的程度加大,新的變化將會到來。
外資私募加速入場
外資私募巨頭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正在明顯加快。
今年1月,富達國際對外宣布,其位于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正式獲得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頒授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成為外資資產管理業內首家獲得該項資格的公司。據此,外資獨資基金公司終于正式落地。
時隔半年后,在今年7月,瑞銀資產管理下的外商獨資企業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宣布獲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頒發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成為第二家獲得這一資格的境外私募。
在富達和瑞銀取得突破之后,海外巨頭便開啟了加速進軍中國市場的模式。今年9月,全球最大上市對沖基金公司英仕曼(Man Group)成功以外商獨資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此外,富敦資金管理公司(富敦新加坡)旗下外商獨資企業富敦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成功注冊為私募管理人。
滬上一位合資公募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私募成立的速度確實在明顯加快,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一下子涌出來好幾家外資私募,很快引起行業關注。不過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來看,外資私募巨頭早在幾年前就掀起了一波到中國開分公司的高潮,目的就是為了搶得先機,到今年終于取得突破,也算是醞釀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實際上,自2015年來,市場上屢有消息稱有外資機構獲得在華獨立資產管理資格,但隨后皆被證明是烏龍。而今年1月率先取得突破的富達國際,正是于2015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獨資企業——富達利泰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此后才有契機成為首家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的外資資產管理公司。
業內預計,這波外資私募設立的潮流才剛剛開啟,外資作為獨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將會越來越多的進入中國市場。不過,在外資私募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之際,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疑慮。
香港一家資管公司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據我們了解確實很多外資私募對中國市場越來越感興趣,中國金融環境的日趨對外開放也為外資入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我認為外資的投資風格未必能輕松地適應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本土化特征比較強烈,所以外資機構能否取得好的表現,目前是未知數。而且國內客戶對外資私募的認可度到底有多高,也還需要驗證。”
不過,隨著外資私募在中國市場的逐漸增多,投資者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中國市場也將更趨于豐富化和國際化,有利于營造良性行業競爭環境。
公募49%持股比例有突破
公募基金49%的持股比例也有突破。去年6月16日,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證監會核準設立,兩大股東恒生銀行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占股70%和30%。這是外資首次跨過公募49%的持股限制,實現控股,堪稱外資進軍公募行業的最大突破,也被評價為公募基金行業的“里程碑式”事件。
但從去年至今,并沒有第二家外資控股合資公募基金公司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層面對這一類型公募的嚴格把關。市場也對外資全資持股公募有所期待。
華南一位公募高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畢竟公募基金公司和私募不一樣,公募針對的是普通老百姓,本身公募的各項監管政策都是極其嚴格的,所以外資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還是比較難。事實上目前設立公募公司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各種私募轉公募、自然人公募都在不斷出現或排隊審批中,但對外資而言,可能還會有更多監管方面的要求。”
事實上,外資巨頭并沒有放棄在中國設立公募的想法——通過先申請私募牌照待時機成熟時再申請公募牌照,是大家認可度比較高的做法。而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私募基金管理人開展業務3年后才可以申請公募牌照。
例如全球最大公募基金公司先鋒領航(Vanguard)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林曉東曾在今年5月對外宣布,尚未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申請登記成為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但是不排除將來的某個時間會提出申請。不過,Vanguard最希望服務的是中國14億普通投資者,因此就中期目標而言,Vanguard希望能在中國開展更貼合普通零售客戶的公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