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技改東莞樣本:機器換人後人才更缺

2017-09-1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王玉鳳 陳益刊

  [在“不升級就被淘汰”的市場壓力下,東莞當地企業主們大多已經踏上了技改之路,從過去政府拉幫式的被動技改轉為主動去適應市場競爭,即便是對未來訂單不確定的企業也小心翼翼地嘗試在部分生產環節投入改造資金]

  “現在幾乎都在搶工人,臨時工的工資翻一倍還不一定能招到人。這種情況下我們靠技術改造提升自動化水平,減少用人,去年到今年高精密設備投資2000萬元左右。”近日,東莞主營手機零部件生產的廣東傑思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雖然這個金額不低,但是無論他願意與否,技術改造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產業工人緊缺、用工成本不斷上升、技術更新換代等重重壓力下,企業正在重金投入,加大技改投資,推動轉型升級。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走訪了制造業重鎮東莞,這個城市正在擺脫對低端制造業的依賴、急需技術改造。在“不升級就被淘汰”的市場壓力下,當地企業主們大多已經踏上了技改之路,從過去政府拉幫式的被動技改轉為主動去適應市場競爭,即便是對未來訂單不確定的企業也小心翼翼地嘗試在部分生產環節投入改造資金。與此同時,技改之後帶來的人才挑戰也是他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工業1.0和3.0並存的局面需要技改

  技改,顧名思義是指企業為實現技術進步、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等,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更新和提升,實現內涵式發展。顯然,企業要想提質增效升級和持續穩定增長,技改意義重大。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相應的技改政策,以提高工業競爭力。各地政府也在紛紛響應。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2017年1~7月,東莞市工業技改投資180.7億元,同比增長43.4%,比去年同期提升36.2個百分點。今年1~7月,武漢技術改造投資達637.36億元,增長1.2倍。同一時間段,四川省全社會技術改造投資累計完成3984億元,增長17.8%,技術改造投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安徽省技改投資也完成3955.8億元,增長14.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今年1~7月份,制造業中技改投資47576億元,增長10.3%,增速比全部制造業投資高5.5個百分點。轉型升級方面的投資增長較快,也意味著制造業投資結構優化在持續推進。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國整體經濟都不錯,技改投資增長快是很正常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GDP381490億元,同比增長6.9%。7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用兩句話概括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特點:一是穩的格局更加鞏固,二是好的態勢更加明顯。

  鄭宇劼說,近年來技改備受重視,因為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某些傳統產業不僅技術欠缺,設備水平也不行,需要通過技改來促進轉型升級。

  不久前,鄭宇劼去東南部某省份調研服裝行業時,發現當地該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和設備自動化水平偏低,有的粘連環節還是人手。他說:“中國的產業水平是多層面的,你能看到很落後的,也能看到很先進的。工業1.0、2.0和3.0同時存在,不像德國制造業企業之間的整體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一致。”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技改是中國特有的專有名詞,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提升現有的技術,“假如之前你是做出口的,現在想轉成做內需,那么生產線直接轉過來是不行的,必須得進行技術改造。比如說:賣到美國的產品適用電壓是110V,賣到國內適用的電壓是220V,生產線就不能直接轉化。”

  另一個層面是新技術的投入。林江解釋:“比如說,過去生產線生產電子元器件,現在企業打算利用這個電子元器件的技術做成品或半成品,跟過去相比就是升級了,這種升級過程就需要技改。”

  技改不僅包括引進新設備和工藝,也和研發密切相關,不少企業容易將二者混為一談。林江說:“技改當中包含研發的元素。研發必須結合技術才能成為技改,不能單純地說研發屬於技改。此外,技改也涉及到其他的因素,比如說建廠房。不能單純地說建廠房不屬於技改,比如原來是通用設備,現在要改造成專用設備,過去的廠房不適合了,要改造成新的廠房,那么這個為技改配套的建廠房也能算做技改投入。這是個廣義的概念。”

  技改效果立竿見影

  目前,東莞擁有12萬多家工業企業,涉及30多個行業和6萬多種產品的完整制造業體系,電子信息等5大支柱產業和家具等4大特色產業。

  東莞中低端產業集中,這幾年一直在大力推動技術改造。就拿經濟強鎮之一的厚街鎮來說,今年一季度全鎮工業投資增長29.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高達125.7%,工業生產延續回升態勢,規上工業增加值34.97億元,同比增長7.5%。

  厚街鎮政府的一位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一季度技改投資增幅翻倍,雖然是因為一些大項目的拉動,但是這幾年包括厚街在內的東莞各個鎮都在持續進行技改,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有很強的積極性。

  曾經是“世界工廠”的東莞更早地感受到了技改的迫切性,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技改之路。

  2000年左右,東莞就提出“一城三創五爭先”。其中,“一城”是指現代制造業名城,“三創”是指要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發展體制,創新發展能力。但是到了2005年,產業政策才真正開始實施。東莞市委黨校教授查日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回憶:“2005年,東莞開始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技改,當時提出‘5個東莞’,其中有一個就是‘科技東莞’。”

  當時,“民工荒”這個富有曆史意義的詞開始出現,全國范圍內呈現“勞動力短缺”,在珠三角尤為明顯,人力資源拐點和人口紅利問題的討論逐漸熱烈起來。東莞也面臨土地緊缺的局面,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拿地不再那么容易。雙重壓力下,當地企業迫切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從技改上想辦法。

  查日升說,東莞這幾年的技改投資一直保持增加的趨勢,因為人力成本上升,企業招不到人,就需要加強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動化這三塊,這三塊就涉及到技改。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服裝品牌東莞市以純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勁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在投資1000多萬元對總倉庫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改造後,原來需要幾十人搬上搬下的倉庫現在只需要人通過電腦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讓工人工作更輕松些,留住工人。

  在位於厚街鎮的企業楷模家具的一個車間,廠長周文學在嘈雜的機器聲中指著簇新的設備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這些設備便宜的都要70多萬元,比如說烘邊機;貴的要幾百萬元,比如說進口的數控排鑽打孔機。這些都是今年買的,雖然花了差不多2000萬元,但是我們訂單量穩定,生產就沒停過,花這筆錢值得。因為光是從節省人力上來說,一台機器就能至少替代3個工人。”楷模家具這幾年持續大筆投資,購買新設備,進行技改。

  政府支持力度節節高

  東莞技改如火如荼的背後,是當地政府扶持力度的步步走高。今年年初,東莞市政府在2017年市政府“一號文”中正式提出“倍增計劃”,具體內容包括安排3億元資金,專項支持企業倍增發展;統籌每年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的20%,專門用於解決試點企業發展需求;鼓勵試點企業以“工改工”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20條政策“幹貨”,力度之大,在全國制造業城市中罕見。

  “倍增計劃”一個突出的亮點是,除了根據各個企業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去制定個性化的扶持政策外,還拿出一批適用於所有試點企業的普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在以往產業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加倍。

  上述計劃發布後,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梁維東也公開表示:“東莞要有能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落實‘一號文’,實現產業發展質量與效益的倍增。”

  不少企業已經拿到了政府的真金白銀。楷模家具總經理李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們今年做的這些技改項目涉及機器換人,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如果我們的軟硬件是從東莞本土企業購買,可以補貼15%;如果從外地企業購買,補貼要少一點,但也有10%。”

  機器換人是當地技改的主要方式之一。東莞早在2014年就在全國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並設立2014~2016年2億元每年的普惠性扶持資金,設立2億元省市共建中小企業融資租賃專項資金等。

  根據東莞市經信局提供的數據,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31日,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2698個,總投資約386億元,項目數和投資額均為廣東省第一。項目完成後,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5倍,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6.1%提升到90.7%,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43%,相對減少用工近20萬人。

  傳統企業主羨慕技改對於高新企業的影響

  楷模家具成立於2004年,三四年前由於家具業行情低迷開始加大技改投資。雖然新設備讓他們在節省人力和提高效率上嘗到了甜頭,但是他們也受困於家具行業的特殊性。

  李震說:“我們在生產上有些環節還是要靠人力,對設備還不能太依賴,因為家具還是傳統的行業,有些環節機器沒有人工做得好看。”他指著辦公室的桌角舉例說,桌角人工可以打磨得很圓潤,機器就很難。

  除了工序不及一些高新行業好改造之外,部分傳統行業的企業主也羨慕技改對於高新企業更大的影響力:花費可能更少,增加的利潤可能更多。

  東莞高新技術企業國邦清潔設備公司是個典型的例子。該司今年除了購買了供研發用的測試精度之類的儀器,也引進了一套新的生產流水線。這套流水線用於裝配他們的設備,成本並不高,十萬元左右,但是作用不小。

  該公司生產組織部負責人劉全光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人力至少減少了3個工人,我們部門原來有10個工人。一個工人工資4000元。社保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個月公司給個人交的社保是500多元,加上個人交200元,一共700多元,再加上夥食和過節福利之類,一個月一個工人要五六千元。”

  劉全光仔細算下來,僅僅從節省的人力成本考慮,購買這套流水線後,大概5~6個月就收回了成本。

  節省的人力成本還不是大頭。劉全光說:“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以上,以前一天只能裝20台,現在能裝32台以上,產能擴大了一半。一台銷售價在2萬元左右,一天就能增加24萬元,一年下來差不多能增加1個億的銷售額。而與傳統制造業比起來,我們的產品附加值肯定高很多。如果在生產設備和工藝上做些大的改造,在價值和利潤增加的幅度會遠超一些傳統企業。”

  從被動技改到主動出擊

  那么,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高新企業實際技改進展如何?電子信息業是東莞支柱性行業之一,該市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尹建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電子行業內的高新企業大多是在做自動化,這幾年來他們很多人都在了解怎么技改。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估計七成以上已經進行了技改,技改的范圍涉及軟件和硬件。

  電子行業內的傳統產業企業在技改上顧慮得可能要多一些。尹建文說:“電子行業內也有一些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人手多。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技改主要是在設備這一塊,上新設備或機器換人。但是和家具等一些傳統產業類似,改起來比較麻煩,工序做起來沒有電子自動化這一塊好改造,很多相關企業不太願意。”

  除了不太好改造之外,這些企業也顧慮到技改的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技改需要大范圍地更新設備,設備好點的要上百萬元,一般的也要幾十萬元,企業主可能會忐忑:投了這么多錢,什么時候才能回本?而如果多請幾個人,也沒多少錢,一個人一個月不過三五千元。

  尹建文說:“這些企業不少是代加工,怕訂單不穩定,擔心投資技改後的效益。不像高新企業,競爭力強,不怕沒有訂單。”

  不過,勞動密集型企業技改的迫切性更強,加上來自同行的技改壓力,無論企業主願不願意,都開始踏上技改之路,技改正從被動走向主動。

  尹建文發現,大部分會員企業都在往這個方向走,即便是資金緊張或對未來訂單狀況不太確定,也謹慎出手了,比如說在某個工序上先技改,購買少量的生產線,節省人手。

  他也發現,有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甚至加大了在技改上的投資,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這是一個可喜的跡象。“因為經濟大環境有所改善,訂單變多了,從廠房的空置率就能看出,前年東莞還有空廠房,但是今年幾乎看不到了,廠房現在比較好出租。當然,除了經濟好轉,也有部分原因是深圳的一些企業搬過去了。”

  人才挑戰

  隨之而來的是人才的挑戰。一位早幾年就將工廠從深圳搬到東莞的電子行業企業主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技改後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提高,需要更高素質的技術員操作新的、先進的設備,比如說要編程,而以前是工人看著機器運轉就行。“而且,現在使用過程中隨時要根據產品的要求或者工序來更改編程,這種人才在東莞不太好招。大工廠品牌擱在那,要好招一些,小工廠需要的人少,招起來也快,像我們這樣不大不小的工廠最難招。”他說。

  楷模家具也遭遇同樣的困擾。李震說:“傳統制造業在新設備、新軟件上的應用人才匱乏。我們過去只注重對工人師傅的培養,沒有花精力儲備這方面的人才,現在就只能從外面招,但是市場上這樣的人才比較少,不僅僅是在東莞。這是個小眾領域,雖然學軟件的人一大把,但是用在家具行業的不多。”

  他補充道:“接下來,我們在技改上的投資應該會保持穩定或適度增長,不會增長太快。否則如果走太快了,我們自己也跟不上。”

  從2011年起,東莞每年投入10億元,大力實施“人才東莞”戰略,並將高層次人才分為五大類:特級人才、一類人才、二類人才、三類人才和四類人才。這五類人才均能在住房、稅收和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優惠和便利。

  2015年年底,東莞市人力資源部門起草了5份人才政策文件,涉及到普通的技能型人才。新政包括:12類人才入戶東莞門檻再降;由市財政每人每月最高資助5000元,安排就讀國際課程班的高職、中職學生到境外高等院校實習交流3~6個月;企業自評人才入戶,將員工入戶決定權下放給7類企業;對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的企業,每個評價工種補貼3萬元等。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