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我們是誰》為何會爆紅

2017-08-21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豪士

  「我們是誰?甲方!我們要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現在要!」這是最近一組以「我們是誰」為主題的漫畫,成為網民們爭先恐后分享和傳播的對象。在短短的幾天內,各行各業的小夥伴們都熱情高漲地參與進來,腦洞仿佛一瞬間大開,紛紛以極其詼諧的語言改編了這組漫畫,賦予了其更多的內涵,極具自我調侃和娛樂大眾的成色。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對工作的不滿和周遭生活的吐槽,但似乎娛樂搞笑的成分居多。正是基於此,這組漫畫得以強烈的幽默感和別具一格的風範成功博取人們的眼球,成為備受大眾喜愛的新鮮「玩物」。

  大眾趣味趨同造就「馬太效應」

  經過網友們的改編后,這組漫畫不僅有行業版,還出現了諸如高校版、地域版、星座版等等,彷佛世間一切的事情皆可往里面裝,百般事工都能與此般配,從而衍生出不同風味的東西來。就像一個簡單易學的模板,人們輕而易舉就能將其模仿成功,使之成為茶餘飯后津津樂道的事情。因此,漫畫就這樣以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傳開,這當中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使其越演越烈,越來越熱門。與其說是人們平常生活的無趣和壓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毋寧說是大眾趣味的趨同造就了其廣泛的傳播。因為看著圈內人都興致盎然樂此不疲,如果自己不參與進來,彷佛有點與社會脫節之感,或者多少生怕自己顯得不合群,於是紛紛效尤改編和轉發與自己的生活有那麼一絲絲聯繫的漫畫,從而使自己迎合大眾的趣味,來博取存在感。如此一來,這組本來帶給人身心愉悅的漫畫就多少顯得有點「氾濫成災」。細細想來,這也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回到現實中來,大眾趣味的趨同是「馬太效應」得以落地生根的最大原因,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跟風從眾之心態顯得尤為明顯和突出。比如一部本不怎麼出色的電影,一經迎合現實中的某種主義,就很容易引起大眾共鳴,驅使人們紛紛走進電影院觀看;一部毫無意義的電視劇,一經「水軍」的穿針引線,很容易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引得各路人馬爭先觀看;一種味道很一般的奶茶,在花錢户人排隊的襯托下,眾人可忽略掉烈日的炙烤,排上幾個小時就為了喝一口傳說中的味道。生活中太多這種跟風看熱鬧的事情,一窩蜂地喜愛或戮力同心般地鞭撻,這種整齊劃一令人為之驚叹。

  只是一股風潮

  說來也奇怪,這組漫畫的原型是出自一位美國的女畫家Allie Brosh之手,她於2010年6月17日創作出的這個漫畫形象在當時也曾引發過一陣熱潮,但誰也沒想到事隔七年它突然又在中國的社交平台上爆紅了,恐怕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想得到。據了解,原創者背后有著一段令人心酸的經歷,一直飽受抑鬱症困擾的她靠畫此主題的漫畫來進行治療緩冲,最后集結成書,深受一些人的喜愛。從漫畫的內涵來看,這種苦中作樂倒挺符合當下一些人的心境,人們以這種自我調侃的方式釋放一種生活的情緒,或者反思生活中的不如意。但說到底,如今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創意實在太少,而模仿抄襲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至於一看到稍有點創意的東西就產生大眾趣味的趨同,像一陣風一樣席卷而來,然后再消失得無影無踪。

  回看過往,上一次引發同樣轟動效果的漫畫主題應該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當時人們也紛紛轉發或者略作創新,共同享受某種難以名狀的快樂。但時過境遷,現在恐怕已經沒有多少人重新拿此作為談資了。筆者相信,《我們是誰》能夠存活的時間也不會太久,估計也就半個月時間的熱度。也就是說,在當時看來很熱鬧很受歡迎的事件最終只不過是一陣風,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淡出人們的視野,很難形成一種經得起時光消磨的經典之作。人們趨之若鶩、人們選擇紛紛淡忘,然后再在漫長的歲月里等待著下一次「風口」的飛起。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