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30港生變身「絲路行者」 走進新疆 歷史變立體

2017-05-31
来源:香港商报

   

高昌故城中的講經塔

       來自本港14間中學的30位學生以「絲路行者」學生大使的名義,參加由饒宗頤文化館主辦、新世界集團慈善基金全力支持的「中華文化·新世界」新疆考察活動,完成了8天的旅程於4月18日返港。這批學生大使以「絲路行者」的身份,在團隊導師的帶領下,從香港出發往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途經交河古城、高昌古城、北庭古城等地,認真考察絲綢之路上有關的歷史遺蹟,親身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近日,記者走近團隊導師與學生代表,聆聽他們難忘的考察旅程。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絲路行者」學生大使考察團在交河故城全體大合照

考察團在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察館藏文物

絲路行者  學生大使計劃啟動

  饒宗頤文化館項目統籌主任黃偉雄先生告訴記者,2016年饒宗頤文化館得到新世界集團慈善基金贊助,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以「絲路行者猁猁歐亞大陸的前世今生」作為「中華文化·新世界」的主題,期望通過一系列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如展覽、講座、課程、絲路考察之旅等,讓本港學界和廣大市民能引古溯今,深入了解歐亞大陸的前世今生,引證絲綢之路從古至今的發展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的巨大貢獻。該計劃涵蓋了沙漠絲路、海上絲路及草原絲路三大方面,鼓勵青少年多了解時事,提高認識歷史的興趣,與現代生活接軌。

  「絲路行者」學生大使計劃即是「中華文化·新世界」項目中的一個亮點。黃偉雄說,「適逢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的政策,我們希望能夠帶動香港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了解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通過一系列活動增長自身見聞,同時令學生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把絲綢之路文化推廣、普及傳承到社會。」

  黃偉雄介紹,饒宗頤文化館通過接受全港中學生報名並嚴格篩選,通過讓學生在港參加由國內專家擔任導師的講座及課程培訓,最後選取其中30位中學生組成跨學校考察團隊前往新疆。他告訴記者,選擇中學生變身「絲路行者」走進新疆,「是因中學生的可塑性大,在未踏入大學校門之前他們對於未來的選擇性更廣,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更多中學生參與到探尋古代絲路文明的旅程中,讓他們獲得更大程度的感染。」

  據介紹,此次考察團隊前往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等地,是由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路世界文化遺產。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中華文化新世界」項目活動顧問兼籌委紀文鳳女士亦與學生一起前往考察,她表示,希望可以給年青人學習的機會,把絲路文化發揚光大,「看到各位同學和新疆人民的交流很用心,希望回港後他們可以擔任絲路文化的學生大使,繼續把絲路的文化加以傳承、推廣。」

跟團導師之一顯理中學曆史科梁玉華老師與學生代表接受記者采訪。

近身了解  一窺獨特文化魅力

  在為期8天的新疆考察活動中,同學們走進古城遺址,走進新疆考古研究所,與考古專家面對面交流,他們親眼見證古城遺址背後蘊藏的人類歷史的偉大,他們亦一路感受著新疆美麗而熱情的風土人情,感受著充滿魅力的文化與發展。

  此次跟團導師之一顯理中學歷史科梁玉華老師表示,參與這次考察的同學,對所到新疆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有了較廣泛和第一手的了解。帶著小組研究題目「絲綢之路上的宗教與信仰」出發的聖保祿學校中學部袁樂融同學告訴記者,前往新疆之前,她認為新疆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在原本的認知裏,也只是片面地知道新疆是一個宗教多元的地方,對於不同宗教傳入新疆的時間認知亦只是從資料上獲得」,然而到了新疆,袁樂融與同學們發現,「不管是佛教、摩尼教,還是伊斯蘭教,盡管它們於不同歷史時間傳入新疆,但並不存在多大的沖突,這些不同宗教派別來到新疆後其實是可以共存的」,她解釋,「這一點從他們的建築上便可以看得出來,不同宗教並存的生活狀態足見新疆的包容性很強」。同為一小組的迦密主恩中學陳貝玲同學亦補充,「隨著在當地的考察,我們發現,對於新疆的宗教,不應只是從派別上劃分,而應被視為成型的信仰體系。其中對於圖騰、日月星的崇拜,對於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之心,也是少數民族信仰裏特有的重要特徵,令人感歎。」

  荃灣官立中學的蘇寶翹亦坦言,前往新疆之前自己對於絲綢之路的了解亦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總認為那是一條沙漠上人們騎著駱駝走過去的貿易之路,是中國古代的蠻夷之地」,她說,「我總以為那些古城是破落小屋的遺址」。通過走進交河、高昌、北庭三座古城後,蘇寶翹發現,三座古城遺址規模之大和保存的完整性令其感到驚訝,「從交河古城遺址中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對於城市的規劃。與漢族木建築不一樣的是,絲路上的先民采用的是生土和夯土進行建造,建築也呈現獨有的特色,並不比中原落後。」她笑稱,「考察後,對於絲綢之路的印象便不再是「那是一條滿地沙子的路了」。

  一路上新疆人的熱情照料亦令大家十分難忘,來自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的林慧儀說,「新疆人的熱情樂觀,及敬業精神令我們感動,大大改變了我們原本對於當地人的看法,是一次難忘的考察旅程。」二度來到新疆的梁老師也告訴記者,此次前往新疆,她看到新疆的發展相比於十幾年前有了極大的飛躍,讓她看到了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改善,她感歎,「新疆人民的生活富足了,但我們仍能看到他們把淳樸的古風,把新疆人民原有的熱情好客等民族特色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保育歷史 探索與現代文明接軌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裏路」,在同學眼中,此次走進絲綢之路的考察活動,「讓歷史在心中變得立體起來」。蘇寶翹坦言,「很多時候我們接觸的歷史是來自於書本,幾頁紙就已經把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歷史說完了。即使我喜歡它們,但在心裏好像就只是一個故事的概念,並沒有覺得真正存在過。而通過參與此次考察活動,我看到了很多古城的遺蹟和古物,真正目睹人類祖先生存過的痕跡,這是一種見證」,「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當然,在找尋歷史遺蹟、探尋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們對於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軌也有了新的思考。陳貝玲稱,「文明的進步是因為有了歷史的推動。但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和利益的驅動,越來越多的東西在發展中喪失了原有的特色,所以我們希望不管是城市還是國家,在發展現代文明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育」。袁樂融亦深表贊同,她說,「過去和現在其實應是一種學習的關系,怎麼樣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損壞歷史本來的面貌,而讓人民依然能享受社會發展的碩果,這是一種互相借鑒的過程」。「今天文明便是明天的歷史,我們雖然不能讓每一樣東西都留下來,但應該通過更多的教育及理念的傳播,讓大家有一個保育歷史的意識」,蘇寶翹亦指出,「要讓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認識,知道保育歷史是可以發展文明的。諸如在高速發展的現代都市香港,亦可通過保留古建築留下自己的特色,讓文化在歷史與現代中接壤。」

  而喜歡學習政治的陳貝玲亦表示,通過絲路的考察,讓自己對於國家提出來的「一帶一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單單是經濟與貿易上的往來,還有更多的是通過絲路各國間進行的關於文化、精神方面的交流與學習,對於社會的發展頗有意義。」

深入挖掘  學習成果將出版成集

  「考察活動帶給自己的感受是書本裏體會不到的,去了以後的所見所聞都刻在了腦海裏」,袁樂融告訴記者,這次的考察旅程促使自己在返程後對歷史有了更深的興趣,她坦言,「還會繼續做考察,挖掘更深入的東西。同時還會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想與同學、家人分享」。

  熱愛歷史卻對未來有點茫然的陳貝玲更表示,自己通過此次考察團的活動,不僅感受到了新疆獨特的文化魅力和風土人情,當看到考古研究專家艱辛而執著的考古經歷和心無旁騖的研究精神時,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考古人員那麼沉穩,日復一日和古物打交道,專心沉浸在自己學術的世界裏,發掘過去人們的世界和精神面貌,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它堅定了我往文史方面堅持的信心。」

 梁老師告訴記者,她特別欣慰地看到此次參團的學生,他們對於歷史的喜愛程度,對於知識的渴望,以及主動探索知識和深入研究的那份熱情與精神,讓老師們對這群年輕人刮目相看,「也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有這份熱情,可以感染身邊更多的人認識歷史,傳承歷史文化」。

  此外,黃偉雄向記者透露,參加本計劃活動的同學,之後亦會在團隊老師與專家的指導下,把考察過程、學習成果一一整理並出版成集,與本港廣大市民分享。

「海上絲綢之路」考察8月成行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以秦漢肇始,並在唐宋聞名於海外商人。雖然於明清時期經歷海禁,但中外海上交流並未斷絕,單以貿易量作著眼點的話,清朝時中外交流的頻繁程度更達至頂峰。廣州、泉州、澳門、香港等作為中國海上貿易的門戶城市,在海上交通發展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中華文化·新世界」的項目之一,饒宗頤文化館5月起推出「海上絲路」主題活動。

  其中「海上絲路」展覽部分,通過展出各類的器物,按時序為海上絲綢之路作簡單介紹,並藉此闡述中國通過海上絲路與不同地區的互相往來與影響。展覽將展至8月8日。

  「海上絲路」的學生考察團亦將於8月前往廣州、泉州兩地進行考察活動。此外,饒宗頤文化館邀得丁新豹博士於6月14日在饒館展開講座,亦邀得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博士來港,於7月9日與公眾一起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未來。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