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追尋「雕塑中的城市精神」 借力公共藝術 坪山能否突進

2017-05-21
来源:香港商报

       作為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之一的坪山,能否借力雕塑,打造公共藝術新市鎮?

  多次參展、并曾出任兩屆深圳(坪山)國際雕塑展策展人,對這一展覽有「深度介入」的藝術家戴耘坦言,作為一個「文化底子單薄、很多地方需要補課」的新區,坪山的優勢在於「有開闊的自然空間,有大的山體和水體,這些大尺度空間可能在市區都是不具備的」。他認為不妨借鑒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做一些大型的公共藝術作品展,展完后就長期留在這個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做多幾屆之后,就會有些藝術的積累,這或許能成為坪山的特色。」

  本屆大展主策展人韓湛寧則表示,為了讓在公共藝術上幾乎是「一張白紙」的坪山透過本屆雕塑展能留下一些遺產,策展團隊特別推出「雕塑坪山」專題單元,邀請盛姍姍、董書兵等海內外具影響力的雕塑藝術家,對「坪山大道」「中心公園」「大萬世居」「馬巒山」等8個坪山地標進行定向創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量身定做的大型戶外公共藝術作品在坪山聳立。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突進與慢調

  2017深圳(坪山)雕塑展第一天的節奏是旋風般的。上午開幕、給展覽學術委員和坪山建區以來首批文化藝術顧問頒發聘書,下午是「雕塑與城市精神」論壇,簡單的晚餐后集體觀摩「雕塑坪山」提案徵集作品,接著召開「雕塑坪山」研討會·····

  「研討會后,我又在坪山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做了實地考察,現在我已對坪山的盛情相邀做進一步的醞釀,開始新的構思。」本屆雕塑展「特別推介」藝術家盛姍姍對記者如是說。

  旅美藝術家、翻譯家草嬰之女盛姍姍這次帶來了過去30年藝術生涯中的幾件重要作品,包括《算盤》《編鐘》《竹林》等,這也是盛氏作品第一次在深圳展出。在近距離感受其雕塑作品的同時,現場還呈現了關於她的公共藝術項目的珍貴影像資料,包括一些方案,讓觀者參與了解一個項目,一件作品誕生的完整過程。

  盛姍姍的威尼斯手工吹制水晶玻璃大型雕塑作品,因糅合了西方抽象藝術特點和強烈的東方色彩,極具中西合璧藝術張力,往往激起公眾對城市源頭的思考,因此其作品和公共藝術項目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過去30年,盛姍姍已有50多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在全球各地落成。不過,對於此次參與「雕塑坪山」提案徵集所遞交的作品,她一再強調是在「沒有完全了解坪山的情况下做的」,因當地留給藝術家創作的時間實在太短,「只有一星期」,「如果在海外籌備這樣的雕塑展起碼一年以上,甚至兩年三年」。最后她「只能在原先想過但未曾深入的草案基礎上,根據對坪山的想象,提出初步提案,算是交一個作業,我自己也不好意思」。

  盛姍姍強調,公共藝術必須根據城市規劃進行,「這種活動的確會促進新城區的建設、樹立文化品牌。現在的坪山正是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海外怎麼做公共藝術規劃的案例。」比如今年6月即將開幕、持續5個月的德國蒙斯特雕塑展,「那是很小的城市,離法蘭克福有3小時高速火車路程。他們每10年舉辦一次大型雕塑展,戶內外都有,有請德國藝術家,也有少量海外藝術家。創辦於1977年的蒙斯特雕塑展每次會和附近一小時車程的卡塞爾文獻展同時舉辦。因為5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已經有60多年歷史,而且被譽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從中也可看出德國人做事的嚴謹」。

  對於坪山來說,目前除了「區領導打造公共藝術城鎮的決心外,無論在地理和自然環境上,我看不出有什麼優勢,都是困難」,盛姍姍直言不諱道。不過她也表示,對於區領導希望通過「雕塑坪山」行動為坪山城市建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她當然樂見其成,「希望這天能早日到來」。

邊緣與中心

  坪山為什麼選擇雕塑?已舉辦多年的坪山雕塑展是對以藝術文化為核心的華僑城旅游主題地產模式的复制嗎?這樣的复制能否成功?

  在官方敘事中,2017年是坪山行政區「元年」。隨著深圳「東進戰略」的實施,坪山的后發優勢將全面彰顯,就像坪山區委書記呂玉印在雕塑展開幕式上所說的,這里工業基礎好、產業空間足、生態環境優,「是全市的產業重鎮和最具發展潜力的地區之一,將聯手周邊的城區合力建設國際一流的深圳東部中心城區,而發展文化產業正是建設東部中心的重要內容」。呂玉印呼吁藝術家來到坪山,共同打造傳統客家文化、東縱紅色文化、自然生態文化與現代創新文化交相呼應的文化坪山,為東部中心的建設插上文化的翅膀。

  在韓湛寧看來,這次國際雕塑展正契合坪山的城市發展精神,「雕塑展的主題『突進』既展現了坪山區跨越式發展的新態勢,也表達了雕塑藝術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替代的『突進』作用。」

  事實上,坪山雕塑藝術創意園已經連續6屆成為文博會分會場,也是深圳首個以雕塑為主題的文博會分會場。不過戴耘認為,這個展覽跟當地的文化生態交流、互動還是不夠,更多的還是特定的文博會活動,大家只是在展覽這幾天,甚至只是在開幕式的當天,作者和本地的專業人士才會趕過來,活動一完也就散了。「可能還是要換一種思路,比如政府把園區重新升級改造,配上一些藝術家工作室,有一定的雕塑設備,可以邀請其他城市的藝術家或者本地藝術家入駐,駐地藝術家可以搞些主題展覽、講座,或者與當地藝術愛好者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進行交流,也可以針對坪山的環境開發一些旅游紀念品等等,總之要更多地和這一區域能夠有所聯繫。」

  雕塑家、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部總監楊光曾參加過多屆坪山雕塑展,他表示,「雕塑跟空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坪山在自然環境方面有其優勢,前段時間我們到金龜露營小鎮去了一趟,如果在那做一個自然裝置藝術方面的展覽,就會跟國內其它的雕塑展不一樣。」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克揚是本屆大展的3位策展人之一。他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角度出發,認為作為深圳最新的行政區之一,也是深圳最后剩下有點自然的地方,「這個點本身就可以做一個話題」;此外,作為世界工廠所在地,作為有這麼多人工制品的城市,「門外就是比亞迪,他們的產品對我們的在地創作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可能性?」在他看來,雕塑應該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一些超級大的建築物本身就是雕塑,這些東西怎麼跟過去的習慣告別,把各個尺度的東西聯合在一起,這是雕塑家在這個時代應該要做的事情,雕塑家要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城市的發展。」

  擔任本屆雕塑展學術委員的廣美教授樊林則探詢:「坪山的市民、政府通過一個每年例行的國際雕塑展想表達什麼樣的訴求?」她認為,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有過去,新的移民對新的城市有自己的認知。當這種認知涌現出來的時候就轉化成敘事。「我們有沒有可能有新的方法,而不見得非要是時間、地點、重要人物的描述。去敘事性有沒有可能?在去敘事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情緒、更多的渲染。」樊林還提出以「個人或者家族」的角度作為敘事的方式,「它和國家的大型敘事方法不同。這種情况下,作為呈現的手段、媒介語言的介入,雕塑可以展開怎樣的思考?」她提醒說,在政府進行新的城市公共藝術規劃時,有兩點要考慮,「一個是風格類型,一個是在地性」,「坪山有沒有可能邀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與坪山的市民有大量的溝通交流,提煉出坪山作為一個新的行政區,它的在地性是什麼,據此展開對城市生活樣式的暢想或者呈現。所有的藝術媒介一定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層面共同發展的,如果沒有彼此的交融和滲透,所有的藝術只會停留在空洞的形式,而不在生長的狀態。」

藝術與公眾

  本屆大展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孫振華在談及「坪山雕塑如何推進」這一話題時舉了長春國際雕塑公園成為中國甚至是國際上的品牌的例子,說明事在人為。「坪山在深圳是很特別、很年輕的區。

  在深圳福田、南山找城市空間搞公共藝術,已經不太可能,只有在像坪山、大鵬這樣的新區才有可能。過去深圳錯過了在公共藝術方面成為國內最好的城市的機會,未來這些新區能不能嘗試?作為特色主攻方向,在城市文化方面做出一些成績來。坪山有很多地方性的文化,如何在舊建築上避免大拆大建的模式進行開發,找到一個可持續的、綠色生態模式進行雕塑和公共藝術的介入,坪山大有可為。」孫振華建議坪山可以以公共藝術的名義做一種聯合跨界的設計活動,「它不一定是雕塑,而是公共藝術的跨界生活設計,這樣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參與,特別是能夠調動深圳的設計力量」。在孫振華看來,雕塑是很奢侈的東西,「它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有什麼樣的城市就有什麼樣的雕塑,或者我們從什麼樣的雕塑上就可以看到什麼樣的城市。」他認為,坪山作為一個新區,將來不僅僅是要做雕塑,「怎樣透過公共藝術、雕塑、園林等等對城市生活有很全面的介入,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質,我覺得坪山完全可能走出一條新路」。

  全程傾聽藝術家發言的坪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筠表態道,坪山這麼多年一直處在深圳相對邊緣的位置,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是深圳的薄弱地帶,這不是一兩天時間或一兩次學術研討可以改變的。坪山現在在公共文化領域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一個開始」,她希望藝術家們能夠多一些時間了解坪山,實地探索,跟這里的人事物產生互動,「有些藝術家希望實現藝術推動城市發展的理想,我想坪山可能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吳筠透露,接下來坪山將在公共藝術建設如何納入城市整體規劃、納入制度化軌道,以及每年舉辦一些像雕塑展這樣的品牌活動上做進一步的探索。至於此次雕塑坪山單元的成果如何實現后續落地的問題,吳筠希望在繼續完善、深化的基礎上,專家們能進行學術上的把關。

  在本屆雕塑展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看來,公共藝術應該關注民生,體現人文關懷,「能不能從所謂的紀念性的雕塑走下來,進入市民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這個城市和藝術是有關聯度的」。他希望坪山成為一個試驗田,開啟學術的思考和藝術的試驗。「坪山能不能做一部分制度建設,讓市民參與、選擇、投票,共建我們的公共藝術。如果能開啟這樣的制度軌道,我想在國內還是一個先例。」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