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日前港珠澳大橋主隧道完工,表示建設已近尾聲,只等香港一邊的連接橋建成便可啟用,有望在今年底通車,如此重大基建工程備受各方矚目,其功能及對地區發展的意義更須詳加探討。
構築跨海通道的大橋確是一項偉大工程,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成果和突破,體現了中國基建的強大實力,對連接的地區來說效益巨大,東面的香港及西面的珠海、澳門等,均將由大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競爭挑戰。大橋還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連接線路之一,無此大灣區的網絡便留有缺口未臻完備,回顧大橋的籌建歷史更可說明此點。
高效連接珠江大都會
早在90年代,兩地專家學者便曾提出建立大珠三角協作區的構思,其地域與大灣區基本一致。所謂「大」者實有兩重意義,一是包含了廣東的珠三角及港澳特區,二是除了珠三角的核心區外還納入了一些周邊地區如肇慶、惠州及江門等,令面積大幅增多。在此基礎上,筆者亦與其他論者提出要把大珠三角最終建成珠江國際大都會,其根本構想是形成一個國際化的現代開放型都會經濟體系,具有先進的產業、發展及管治水平,這個體系將要建基於一個現代化城市群,甚至是一個超級大城(mega-polis)。筆者當時曾作實地考察,發現在珠江東面由廣州到深圳沿途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各市市區基本上已連成一片,而這正是珠三角建成世界級出口加工基地的后果之一。
無疑,構建珠江大都會必須有高效的交通連接。大都會或今天所說的大灣區有三大支點:北面的廣州、東面的香港深圳和西面的澳門珠海,形成了鐵三角的基本框架。這必須由干線連接,故筆者曾提出建設A字形交通干線網,東面的廣深線和西面的廣珠不成問題,鐵路公路均已在建或升級中,唯有中間的跨江橫線留待興建。
最早的建議是珠海市長梁廣大提出連接深圳的深珠大橋,由於當時此乃過分超前的想法,故和者甚寡,其后首先落實的卻是虎門大橋,但可惜離珠江口及港澳地區過遠,故深珠及港澳大橋的建設便被提上議程。最初的構思是「雙Y」方案。東端以Y形橋連接港深,跨江后西端亦以Y形橋連接珠澳,但由於某種原因,東面只連接香港而不連深圳而變成「單Y」。從長遠看,這減少了基本流量而不利大橋的營運,且還迫使深圳另建新橋而起分流作用。
大港澳組合參建大灣區
無論如何,當時筆者構想的A形網中將有多條橫線,除虎門橋及快將完工的港珠澳大橋外,還有最北面的虎門二橋,和在港珠澳橋以北30多公里的深中大橋。深中橋的主體工程剛開工,幾年后建成時將可成為深圳通往珠江西岸以至粵西的要道,中山江門等市正籌備配套建設及發展規劃以迎接通道的落成。
過去跨江連接乃大珠三角發展戰略的重要項目,希望由此解決珠江兩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當時東岸由於香港的輻射作用迅速發展,但西岸畢竟因隔江影響輻射力度而滯后。其后產業發展稍有分工,有東岸電子西岸電器的說法。時至今日,西岸亦發展良多,但跨江通道的戰略意義不減反增。東岸更有必要通過西岸連接粵西及大西南,從而開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途徑。特別是港澳要好好把握由大橋通行掀開的新發展一頁,要及早籌劃港澳社會經濟一體化或同城化的遠景宏圖,在本已高度交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融合,以大港澳組合參建大灣區。
港澳一體化有良好條件:兩者都是特區、自由港和都會式服務型經濟,且基建設施完備,有前殖民地關系及海外移民社會。相對香港,澳門發展較落后,但卻正面臨大開發機遇,要成為中葡交流平台和走上博彩業外的多元化發展之路,這便需要吸收香港的投入,而香港企業及人士也可藉機西向發展,且除澳門外還要望得更遠,注目橫琴、粵西及大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