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五一」小長假期間,本港旅業迎來了一輪「小高峰」:入境處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整體訪港人次上升5%,其中內地旅客達到近49萬,按年上升3.7%,達到五年新高。上月旅發局的數據亦顯示,今年首季的訪港旅客整體增加3.7%,內地游客增長3.8%,過夜游客更增加6.3%。可見,隨着經濟的復蘇和經營環境的改善,進入2017年的香港的旅游業正逐漸走出過去幾年的低迷。然而,不同於以往狂飆突進式的飛速增長,今日的香港旅業在經歷一輪深入洗牌和調整之后,正呈現出一些迥异於以往的「新常態」、「新趨勢」。
內地官方數據指,「五一」期間內地接待游客增長超14%;出境游預訂量更增長逾2倍。相較於內地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訪港內地游客僅個位數的增長,反襯出香港對內地游客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事實上,自2003年內地開放來港個人游之后,訪港內地游客數在十幾年中一直保持着兩位數的井噴。但這種過快的增長終難以持續——不僅零團費、強迫購物、「斤變橭」等旅業醜聞不斷爆發,香港的游客承載量也接近極限,出現系列針對內地游客的不友好事件,再加上「一簽多行」收緊、其他旅游市場的競爭,未來訪港的內地游客恐難再現雙位數以上的增長。雖然基於其龐大基數,內地仍將是香港游客的主要來源,但如何優化香港的游客結構,已是業界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而隨着旅業新模式的出現、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香港傳統的旅業經營模式也面臨挑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平均每日僅有約150個內地團訪港,僅為往年高峰的一成;絕大多數游客選擇以自由行方式到港;與此同時,相較於主題公園、太平山、黃大仙祠等傳統景點,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選擇能深入了解香港的「文化游」、「深度游」——近期熱映的科幻影片《攻殼機動隊》,就吸引了大批科幻迷來到電影取景處「朝拜」;「張愛玲主題游」、文化博物館金庸展亦吸引很多文學愛好者重溫名家的文學之路;香港的郊野公園、海灘更是在「五一」期間成為內地游客新的熱捧對象。相較之下,曾與香港旅游密不可分的購物,則在經濟放緩、匯率變動、電子商務發展等的影響下變得大不如前,「旺丁不旺財」成為香港許多零售業者抱怨的現象。總而言之,因應旅客消費需求、口味、結構升級的大勢,香港的旅業及零售業皆面臨着新的變化與挑戰。
港府一貫重視旅游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始終致力於提升香港旅業競爭力。五一前,香港海關就專門開展巡查,加強對旅客的消費保障;昨日,立法會財委會還通過了政府向迪士尼樂園的注資申請,以擴建設施、增強迪士尼的吸引力。然而,面對新業態、新模式、新競爭,單純着力於「硬件」提升已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复雜化的需求;如何同時加強「硬件」和「軟件」層面的綜合實力,為香港旅游賦予業新的形象與附加值,正正是香港旅業在「新常態」、「新趨勢」之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