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國人的消費力去哪兒了

2017-04-26
來源:澎湃新聞

  簡容

  去年國慶以來,各地陸續出台房地產調控措施,但效果甚微。上月至今,又有40多個城市加碼嚴控樓市。為什麼呢?因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房地產的定位,隨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准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

  毫無疑問,決策層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判斷是,房子正在偏離其本來屬性,或者說“泡沫化”。而泡沫總有破滅的危險,最近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便是因房子而起——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引爆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

  那麼,如何判斷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程度呢?一直以來,這都是經濟界的大難題,以至于格林斯潘說“泡沫只有在被刺破時才是泡沫”。並且,房子是不可移動的,這也讓它與其他商品存在較大差異——理論上,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建在土地上的房子的供給也是有限的,一般意義上的供需分析框架不適用于房地產市場。說白了,從房價的高低很難判斷房地產的泡沫有多大。

  但這個判斷又必須明確給出。這也是我為什麼會特別看重政治家有關“准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的指示,它實際上為經濟學界提供了一種判斷標准,即從居住消費這一本來屬性來觀察房地產市場。一旦某種經濟要素背離其本性,那麼反映在經濟指標上,就會出現不合邏輯的背離。今年一季度,我國的物價指標就出現了罕見的背離。具體如下:

  GDP平減指數由去年四季度2.8%升至4.9%;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由去年四季度3.3%升至7.4%;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漲幅由去年四季度2.1%降至1.4%。

  我國物價出現了“兩升一降”的局面。而從歷史上看,這三個物價指標基本是同向的,且變化幅度多數時候也基本接近。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作者自行計算

  GDP平減指數作為廣義的物價指標,其好轉意味着經濟整體向好。PPI在連續54個月負增長後翹首轉正,單季同比漲幅持續上揚,表示經濟供給層面已擺脫此前冷清的局面。經濟復蘇,加上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了7%,作為居民消費物價指標的CPI,照理也應該上升才對。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CPI不僅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質言之,物價指標出現了大背離。為什麼,這種異象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就得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房子的本來屬性”來看了。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井噴有兩年了。我們假設這些房子都是買來住的(亦即符合其消費屬性的),那麼買了之後一定會裝修,並購買家具家電等消費品,最終這一系列的購買行為都會體現在CPI上。而現在的情況是CPI不升反降,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反推出:

  1.人們買房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高價賣出(亦即房子不是消費品,而是投資品)。所以買了之後,不需裝修及購買家具家電等等。

  2.買房子要付首付,辦了貸款後,要按期還本付息。高房價及相關調控措施(比如提高購房首付比例),均會讓居民此類支出大幅增加,相應地擠壓了正常消費的空間。美國人當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刺激消費,金融創新了次級抵押貸款,最終引爆危機。

  3.高房價刺激了購房者的加杠杆行為。可以想象,如果連買房的的首付都是借的,收入證明也是假的(為了獲取更高的按揭貸款額度),那麼購房者一定會節衣縮食來還債。

  或許可以這麼說,物價指標的背離,恰恰是房地產市場日趨“泡沫化”的結果。這一趨勢如果不受控制,則我們離泡沫的破裂也不遠了。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估算,截止一季度末,我國居民的債務總和已超35萬億,較兩年前淨增11萬億。換句話說,目前居民存量債務的三分之一是在2015年3月30日央行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所謂“330新政”)之後發生的——相對輕松的首付以及房價長期向上的趨勢,讓人們樂觀地以為借債炒房是合理的,就像在本世紀初的美國。

  是時候讓房子回歸其居住屬性了。

[責任編輯:許淼祥]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