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已順利閉幕,而據中央氣象臺的預測,持續近半個月的「兩會藍」也即將結束。人民群眾通過各種重大事件出現的藍天而知,中國政府其實知道治理霧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實際上,這種方法根本無法持續。實際上,霧霾與經濟轉型息息相關。提升技術水平,加快產業轉型,也需要政府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
在「兩會」召開的半個月間,記者日日抬頭望天,欣賞萬里無雲的晴空。兩會期間,北京幾乎天天都是艷陽高照,搭配上良好的空氣質量與湛藍的天空,著實讓北京人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雖有一天輕度污染,但小小瑕疵不足掛齒。像過去這半個月來的美麗藍天,被人們戲稱為「兩會藍」。其實,「兩會藍」還有不少「親戚」,它們叫「奧運藍」、「APEC藍」、杭州「G20藍」等等。可見人們對為什麼每逢重大事件便會「及時出現」是心里有數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實踐證明,只要有壓力,就有動力。重大活動期間,領導的督促,有效的責任追究措施讓重大活動期間守住了「藍」。而只要把這種突擊工作變為日常監管同步,就能獲得永久的藍天。
粗暴治霾不可取
實際上,打好「藍天保衛戰」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期許與目標。但他也在記者會上坦陳,治理霧霾,需要一個過程。并且在兩會討論中,有科學家表示中國北方的霧霾在全世界都很特殊,形成機理尚未完全研究透徹,而這個因素暫時也不便公布。這讓中國的「霧霾」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雖然李克強承諾,「國家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治理霧霾更加有效」,并且也有發達國家經歷過的歷史告訴中國人,不管是什麼污染的治理,都不是心急能夠做成的事。但在百姓看來,各種「藍」的出現,是實實在在的,政府是知道如何驅散霧霾的;一些人甚至也知道這些「藍」的出現,是決計不能維持的,否則就是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是由於這些都不是他們的切膚之痛,他們必須要求政府大力整治污染企業。這邊呼吁關停污染企業,另一邊就有被裁員的人在流淚,飯碗砸了怎麼辦?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故事。
尋求「治霾」長策
所以,環境問題說到底還是復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要想霧霾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除非環境治理和經濟建設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許只有在清潔能源技術獲得突破的時候,霧霾才會真正開始得到治理。
不管怎麼說,落后產業被淘汰是大勢所趨,中國治霾雖無明顯效果,但總歸是一年好過一年。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轉型階段,這里面也包括用清潔能源逐步代替舊能源。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投入,使得清潔能源能夠盡快投入市場,也希望那些因環境治理而受影響的工人能夠得到妥善的安置。這些都是需要政府擲銀子「剜肉」的事。但是要讓藍天常駐中華,或許也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