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抵制韓貨尷尬了誰?

2017-03-14
来源:流深

  流深

  記得去年7月,當網民還在一齊抵制趙薇電影的時候,筆者就曾經寫過一篇《下一個抵制誰?》,建議將有意布置「薩德」的韓國列入抵制對象。沒想到,短短半年之后,韓國真的成為了全國上下一致抵制的對象,樂天、韓劇和歐巴、韓式美妝,都變成了發泄怒火的對象。更沒想到的是,樂天等韓國企業還沒有投降的表示,一大批披著「韓範兒」外衣幾十年,向國人兜售「异國風味」品牌,此時竟然爭先恐后的脫下馬甲,向全國人民大喊:「別開槍!自己人!」「漢拿山韓式烤肉」、「權金城韓式烤肉」先后發表聲明,稱自己是「百分之百的中資企業」,并悄悄的將自己名字中的「韓式」兩字去掉。

  投機取巧不如振興國貨

  這種哭笑不得的情况,不禁讓人想起了俗語:「大水冲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但是「一家人」要是故意把自己裝扮成「別家人」,說外國話、寫外國字、穿外國衣服,那麼還能怪「一家人」不認識自己嗎?就像漢拿山烤肉,拿著韓國境內名山做品牌名,店里站滿了穿韓式服裝的侍應生,餐牌上寫滿了韓國字,點餐之前還不忘來一句「啊妞哈塞呦」,「异域風情」濃得仿佛進入了殖民地,也難怪消費者會把他當成抵制的目標。

  可真正的問題在於,漢拿山為何樂於把自己包裝成地道的韓國企業?「自己人」為何硬要扮作「外國人」?早先有媒體統計過,金坷垃化肥、諾貝爾瓷磚、羅浮宮家居、慕思床品、威露士消毒液,這些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洋品牌」,同樣是百分之百的「中國芯」。這些情况都說明,外國名、外國貨,在很多國人眼中,仍是品牌、質量、水平乃至身份的象徵。所以,漢拿山們之前半推半就的「享受」著消費者的「誤解」,今天卻又急急忙忙的要來澄清,只會讓自己變得里外不是人,未來前景堪憂。

  但事實上,這些「假鬼佬」在中國的流行,其實是「周瑜打黃蓋」式的消費合謀。一些中國商家利用外國包裝來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利潤;客觀而言,消費者們也確實通過這些「假鬼佬」品牌獲得了國產品牌提供不了的服務質量與光環。畢竟,一邊是市場機會,一邊是消費需求,無論是外資、港資、內資,亦或是出口轉內銷的「假鬼佬」,總會有人來做這場生意。甚至於,我們應該慶幸,這些帶著外國帽子的中國貨,在市場暢銷多年卻并沒有把「外國牌子」的口碑砸掉,反而其實證明了中國貨質量的進步。中國商家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國貨的品牌建設上來,而不是只想投機取巧式的通過一個异域風情的品牌名稱。畢竟,指責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很容易,但放縱消費者「崇洋」的商家,責任是不是更大?

  韓國是否會屈服?

  從現實角度來看,國貨如今的日益進步,也少不了洋貨的競爭。就像有網友指出,抵制華為,因為華為每年采購3000多億日圓日貨和50億美元韓貨,全球化的時代,何來完全的國貨與完全的洋貨?

  歸根結底,既然龍王要發大水,就難免會冲到龍王廟。畢竟大水沒有眼睛,沒有腦子,只會冲到最低的低洼地去胡攪蠻纏一通,也不管大街上會不會走著龍宮里的人。就像很多動輒抵制的網民,讓他不吃韓餐、不畫韓妝、不看韓劇可以,但讓他砸掉手里的三星、家里的LG,那只怕是比登天還難。說到底,輕言抵制是一件門坎極低,又不用自己付出什麼成本的事,而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見識,重建自身過時的價值觀,則是一件十分艱難的過程。一場抵制韓國貨的運動,凸顯了國人的許多尷尬,但想以此讓韓國屈服,恐怕卻很難達到目的。果真如此,那才是這場抵制運動的最大尷尬。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