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將於4月呈獻「M+放映:性別流動」,從世界各地蒐羅多部作品,呈現藝術家及電影制作人通過流動影像,塑造跨界及互換性別形象。是次放映以「性別流動」為主題,與在3月17日至5月21日期間,在M+展亭舉辦的「曖昧:香港流行文化的性別演繹」展覽互相呼應。
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表示:「『M+放映』由2015年開始舉辦,至今已來到第五季。我很高興每次『M+放映』都加深了我們了解及欣賞流動影像所涵蓋的廣泛領域,以及敘事的多樣性,也將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電影制作人介紹給大眾。」
就是次「M+放映」以性別流動作為專題,M+ 博物館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air表示;「性別的流動性現正經歷分水嶺時刻。這次M+放映期望描繪和擴展此一全球性的對話,凸顯來自不同世代和地域的藝術家和電影制作人,如何冲破銀幕上的傳統性別定型。對於這些制作人來說,性別不僅被局限在男性/女性、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而且在主流文化中趨鞏固。藝術家故運用流動影像多變的特性,呈現出性別的多元化及變動力。」
「M+放映:性別流動」將於2017年4月7日至9日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共放映11部作品,涵蓋藝術家錄像、紀錄片、敘事劇情片、動畫、表演錄像和實驗電影。每部作品均通過影像媒介動態、變換和流動的特性作為主要的審美哲學,挑戰靜默的二元性別模式。對這群藝術家而言,性別與身體、靈性、歷史、傳統、國籍、性慾、種族、年齡和神話等概念密不可分;他們的作品展現出生理、性別展現和性別認同的不同面貌,以及三者在眾多細微之處的相互交集。
專題放映由Amy Amos Gebhardt的《根本沒有別人》(2016)揭開序幕,作品由一系列超慢動作鏡頭拍攝的流動影像組成,以傳統裸體肖像描繪為基礎,角色不受雌雄兩性及二元對立規限,在變幻莫測的天空雲景包圍下,展示流動形態。
其它注目作品包括Hazel Hill McCarthy III的《雙生之絆》(2016),紀錄了雌雄同體的前衛表演藝術家Genesis Breyer P-Orridge到訪在非洲貝寧舉行的年度雙胞胎節和巫術節;至於Club Ate的《前生物》(2015-2017),則是一個持續表演錄像計劃,探索菲律賓和東南亞離散群眾中流傳的酷兒(Queer)神話人物,放映后將獲得來自悉尼的首席藝術家Justin Shoulder和Bhenji Ra進行對話。
阮純詩的《愛男愛女》(2007)講述由越南靈媒大師劉玉創立的道母教,將為今次專題放映畫上完美的休止符。
其它精彩作品包括:芭芭拉狺漢默的《另類,愛人:哥迪和馬素的故事》(2006)、黃漢明的《吞噬恐懼》(2008)、陸陽的《子宮戰士》(2013)、曾吳的《對聯/對練》(2016)、Sally Potter的《美人奧蘭朵》(1992)、Cassils的《火燄永不熄滅》(2007-2015)、以及Virginia de Medeiros的《沙治奧與西蒙#2》(200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