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貞
號鹿苑,別署鹿苑居士,俱舒堂,大小二硯齋,詒德畫樓。廣東潮陽人,居深圳。擅書,四體皆工,尤以小字專精。畫宗宋元諸家,以重彩設色見長。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職業畫家。
如今,微信、微博各種信息通訊層出不窮,聊天的速度也是一快再快,適應了聊天快節奏的人們早已忘記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那份期盼。在沒有微信的古代,卻有墨香書信。畫家鄭南貞,性嗜古,收集舊物為樂,在他的收藏中,有數百通清代中期到民國年間的書信,記錄了那些消逝的時光。書信文化在沒落,但並未消亡,它激發出人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承載歷史文化的符號
書信的語言信息,真實地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深刻地反映出人類情感,同時書信也是文學、美學、書法、禮儀、郵政、民俗、紙張等文化的綜合載體。在信息化社會裏,通信方式正在由紙質向電子方式轉變,沿用了上千年的信札已經被現代通訊手段代替,大量反映真實生活風貌和人類情感的書信正在消失。對於文藝創作的手稿,名人手稿價值連城,而普通作者特別是未發表的手稿,鮮有人關注。
鄭南貞告訴記者,最開始的收藏書信完全是興趣所致,「十多年前,我去杭州進修,每逢周末都會去逛那邊的舊書市場, 看到舊書信就會買來收藏,從最開始的三五封、十來封,一點點收集到現在的數百通民間信札」。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風。《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不唐突。尤其是在書信禮儀這個問題上,古人以「自謙敬人」為原則,字裏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晰可見,而且顯得更為彬彬有禮。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質素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鄭南貞擅書,尤以小字專精,他表示古人的書寫工整,措辭優美,字裏行間溫文爾雅,自己亦從信札裏得到很多文化的熏陶。鄭南貞表示自己接下來會把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並把成果展現給世人。
傾訴衷腸 將心聯繫起來
手寫書信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文字產生後的漫長的文明史中,書信將自己的觸角從厚重的青銅時代一直延伸到如今。書信是將被萬水千山所阻隔的親人、朋友、戀人緊密聯繫起來的橋樑。通過兩地來往的書信,讓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亂世和戰爭年代,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在離散的親人心中的分量是無法估計的。對於分隔兩地的征人和思婦而言,只有傾訴衷腸的書信,才能將他們的心聯繫起來。
在鄭南貞的書信收藏中,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叮嚀,有情人之間的思念,還有舊時的賬單,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物價水平。此外,收藏中的紅色信札格外引人注意。「按照傳統習俗,家中如要為老人祝壽,事先便要向親戚朋友發送請帖,這種請帖一般斗室用紅色的信紙做成的,上面寫著祝壽的時間、地點以及邀請親友參加儀式的意圖。」鄭南貞告訴記者。一些有身份的人家在為父母祝壽時,還要請人撰寫頌揚父母生平事蹟的文字,這叫做「壽序」。親友受到請柬後,大都要向壽者贈送禮品,壽者收到親友們送來的禮品後,則必須一一登記,以便日後還禮。
文化名人倡搶救民間家書
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以往人們用來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手寫書信,正迅速地退出歷史舞台。由於手寫書信比較普通,除了名人手札及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信件外,人們很少刻意留存或者保護它,不論古今,手寫書信對不同的文化而言,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不管是名人信札還是普通人的書信,都值得收藏和保護。文化界名人和博物館首先加入了保護手寫書信尤其是民間普通手寫書信的行列。2005年4月10日,為搶救民間家書(即人們的手寫書信),在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王世襄等46位文化名人的倡議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文物報社、炎黃春秋雜誌社等單位聯合發起的搶救民間家書項目在北京啟動。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民間家書搶救組委會從海內外共徵集到家書3.5萬多封。2006年5月24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聯合舉辦的「民間家書收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從3.5萬多封民間書信中挑選出來的80餘封民間書信被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