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楊振寧14年前作詩或暗示“轉籍”:東籬歸根翁

2017-02-24
来源:澎湃新聞網

  (一)

  楊振寧小時候曾經從父親口中學到一首五四時期的歌曲: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

  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翼翼長城,

  ……

  泱泱大國,

  決勝疆場,

  氣貫長虹,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這首歌一直縈繞於楊振寧心中。

  年輕時的楊振寧

  (二)

  赴美留學的楊振寧,立即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同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後來又登上物理學的高峰,成為國際理論物理與高能物理的領袖。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楊振寧覺得自己有權與那裏的家人聯系,所以發了一封電報並得到回電“平安”。從此即使在中美關系敵對的時期,楊振寧仍然一直與國內的家人保持著聯系。

  1957年,中國公民楊振寧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宴會演講中講述了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的他,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兩種文化的沖突和協調的產物。

  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諾貝爾獎使得全球華人為之振奮。1960年,楊振寧在巴西裏約機場受到幾百名華人的熱烈歡迎。楊振寧意識到這個諾貝爾獎的榮譽超越了個人的意義。

  楊振寧說過:“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

  這也使得楊振寧感到自己的責任。1971年,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楊振寧敏感地注意到中美關系的緩和,抓住機會通知美國政府,他要回中國探親。7月15日,楊振寧從紐約飛巴黎。4天之後,飛往上海。當年11月,《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志報道了楊振寧的中國之行(2013年楊先生特地將這篇報道收入《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次年,楊振寧再度回中國探親。兩次探親後回到美國,楊振寧都作了一些感情豐富的演講。現在在楊先生辦公室牆上,掛著當年楊振寧所在的石溪大學的中國同學會的《石溪通訊》關於楊先生1971年9月演講的報道。

  楊振寧一直在幫助建立一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橋梁。1978年,楊振寧任會長的全美華人協會在《紐約時報》以廣告形式呼籲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在國際上,楊振寧始終是中華民族一員。1970年,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在蘇聯基輔召開。當時,蘇聯處於反華高潮。楊先生進入旅館大廳時,竟遭遇到一個清潔工用掃帚驅趕。而在會議宴會上,組織者居然放映反華動畫片,楊先生憤而離場。

  (三)

  1983年,楊振寧寫道(筆者翻譯):

  1964年春天,我成為美國公民。

  我已經在美國生活了19年,1945-1964,覆蓋了當時我大多數的成年時光。確實,入籍的決定是不容易的。我想對於大多數國家的很多移民都是這樣的,但是對於中國血統的人尤其如此。永遠離開中國而移民到另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概念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完全不存在。事實上,移民曾經被當作徹底的背叛。而且,根植於每個中國人心底的是關於一個曾經輝煌的文化所承受的羞辱和剝削的印記。我的父親1973年去世前是北京和上海的數學教授。他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去過很多地方。但是我知道,在他心中一個角落,他直到去世也沒有原諒我放棄我出生的國家。

  楊先生接著描述了美國華人曾經的悲慘遭遇和他本人在美國遇到過的歧視。然後寫道(筆者翻譯):

  “是的,有許多事讓我躑躅不前。但是我知道美國對我很慷慨。我本來是有很好的基礎,但是美國給了我發揮我的潛力的機會。我知道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對待移民如此慷慨。我也意識到,我在這裏的根在不知不覺中紮深了。

  1961年1月,我觀看電視上肯尼迪的就職典禮。肯尼迪請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朗誦他的詩。他選擇了‘沒有保留的奉獻’。我聽到詩句:

  擁有我們未擁有的,

  被我們不再擁有的所擁有。

  我們的保留使我們軟弱,

  直到我們發現是我們自己,

  我們從生活之地退縮,

  在屈服中獲得拯救。

  似乎有什么東西觸動我的心。我在一本選集中找到弗羅斯特的詩。很美。有力。這在我申請美國國籍的決定中起了作用。”

  1999年楊振寧從石溪大學榮休時,特別感謝美國所給予他的發展機會。

  (四)

  在1999年楊振寧榮休會議上,著名科學家戴森作了晚宴演講,這就是著名的《保守的革命者(A Conservative Revolutionary)》一文。戴森高度評價了楊振寧對物理學的偉大貢獻,特別是楊-米爾斯理論,以及楊先生的研究風格。他指出:“楊教授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後二十世紀物理學卓越的風格大師。”值得注意的是,戴森還特別講述了楊先生的文章《父親與我》,講述了楊先生與父親及祖國分離的痛苦,以及楊先生成為美國公民時的糾結。戴森還引述了楊振寧關於參加香港回歸典禮的激動感想。

  最近,戴森評述,他這篇《保守的革命者》強調楊振寧三個方面的優秀品質的可貴結合。一是卓越的數學才能,使得他能解決具體問題。二是對自然的深刻理解,使得他能夠問重要的問題。三是集體精神,使得他在中國文化的複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三個品質一起將楊振寧造就成楊振寧,一位繼往開來(values the past and leads the way to the future)的保守的革命者。

  (五)

  2003年12月22日,楊振寧先生告訴我,他將於當月24日從石溪搬家到北京清華大學。第二天他又告訴我他寫了一首詩描述這次搬家,並傳真給我。這是當年11月定稿的《歸根》:

  昔負千尋質,

  高臨九仞峰。

  深究對稱意,

  膽識雲霄沖。

  神州新天換,

  故園使命重。

  學子淩雲志,

  我當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

  循循談笑中。

  耄耋新事業,

  東籬歸根翁。

  楊先生將清華園內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

  2007年,楊先生寫道:

  “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長夜,我和聯大同學們就成長於此似無止盡的長夜中。

  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

  (六)

  回到中國定居的十幾年中,楊振寧住在北京和香港。他是美國公民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 2015年4月1日,楊先生放棄了美國國籍,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們並不知道這個事情。中國科學院也是今年才知道。

  這也不是一個簡單容易的決定。楊先生剛剛告訴新華社記者:“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我感激美國。”

  但是楊先生最後還是作出了這個決定。

  這使得“歸根”有了新的、更正式的含義。正如當年楊先生加入美國國籍正式確認了他與中國的分離,現在楊先生放棄美國國籍正式確認了他對中國的回歸。

  1983年楊先生將他的諾貝爾宴會演講收入論文集時,評論道(筆者翻譯):“今天重讀這個講話,我知道我沒有變。”

  直到今天,楊振寧一直沒有變。

  作者:施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