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港創業風氣輸深圳 专家冀两地携手

2017-02-1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鄺偉軒報道:昨日,香港中文大學聯同浸會大學發布「全球創業觀察(GEM)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2016-17)」。報告顯示,去年香港成年人口的創業活動較2009年增加2.06倍,早期創業比例則由2009年的3.64%增至去年的9.44%,但仍遠較深圳的16.04%為低,顯示香港創業風氣已經跑輸深圳。
 
  深圳較香港更願資助創業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區玉輝解釋,深圳創業氛圍領先香港,除因深圳為一移民城市外,亦由於當地從事大量科研活動,加上深圳銀行及政府均較願意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促使深圳創業風氣領先香港。他續指,香港銀行較為傳統,傾向進行貿易融資,導致香港創業之風跑輸深圳。
  
        香港近紐倫深圳似矽谷
 
  要提升香港創業氛圍,區玉輝稱,不論大學還是科研乃至商業機構均應作出努力,但即使要提升香港創業氛圍,亦不應照抄深圳甚至矽谷(Silicon Valley) 的一套。為此,他建議,香港可考慮引入海外專才,同時與深圳加強合作,既可達到互補效果,更可提升雙方在內地甚至國際上的競爭力。
 
  區玉輝說:「香港特色與紐約及倫敦相近,可參照上述地區,從事飲食、媒體、金融等傳統企業及相關科技應用;相反,深圳則與矽谷相近,可集中發展高科技。」他認為,兩地可從教育、移民等方面研究合作機會,若港深成功結合,可算是「天下無敵」。
 
        在港創業有獨特優勢
 
  上述研究報告分析了港深兩地的創業活動。報告顯示,香港成年人口的早期創業比例由2009年的3.64%,升至2016年中的9.44%;而深圳成年人口的早期創業比例,則由2009年的4.8%升至2016年年中的16.04%。報告續指,在香港有創業機會的受訪者比例多達56.8%,較2009年大幅增長了2.94倍。
 
  雖然香港真正落實創業計劃者遜於深圳,但報告同時亦點出在港創業的優勢。例如,香港早期企業的資本需求一般較深圳為低,而香港的商業和服務基礎設施同樣可以發揮優勢;另外,與其他創新主導型經濟體相比,香港被視為具有「官僚少、稅率低」的特質,亦有利香港的創業圈「做大做強」。
 
         兩地80后創業艱難
 
  創業家整體年齡方面,報告反映兩地創業人創業年齡均有上移趨勢。報告指,2009年,香港早期創業者以25至34歲為主;及至2016年,主要早期創業者的年齡則上升至介乎35至44歲。而在深圳,2009年創業活動主要集中在18至34歲;到2016年,年齡介乎25至44歲者,則較2009年時更具創業精神。
 
  分析認為,上述現象反映出港深兩地創業圈,仍以「70后」為骨干,相反「80后」則礙於金融海嘯過后上流階梯收窄,即使有意創業、懷有「雄心壯志」,亦無法透過收職加薪,繼而儲得「第一桶金」投身創業圈。
 
        港深創業生態更緊密
 
  創業投資方面,香港對初創企業非正式投資的平均金額,於2016年年中達70565美元,較2009年升43%;相反,深圳則由2009年的80556美元,下跌6%至76112美元。其中,深圳的非正式投資者由2009年時主要投資於家人身上,轉為2016年與以朋友和香港為首選,和香港睇齊。
 
  值得注意是,隨港深兩地投資者相似特徵越來越多,顯示新一代天使投資者有能力成功進行跨境交易和合作,從而促使港深兩地創業生態系統愈趨緊密聯繫。
 
  另外,報告訪問了39位香港及37位深圳創業專家,他們在研究中建議,港深兩地應合作發展物聯網、健康科技、電子科技及金融科技等產業,同時透過跨境創新以及人才共享等聯合研發計劃,促進兩地學生交流。
 
  GEM港深研究報告2016-17重點
 
  ★截至2016年中,香港成年人口早期創業比例為9.44%,大幅落后深圳的16.04%。
 
  ★深圳銀行及私募對初創企業的支援較香港為多。
 
  ★2016年,香港早期創業者以35歲及44歲為主,但深圳早期創業者則遠較香港年輕。
 
  ★香港和深圳的創業活動均以男性為主,而掌握創業所需技能方面,兩地男性亦遠較女性有信心。
 
  ★眾籌在港是較為常見的融資方式,顯示該融資途徑正日趨成熟。來源:全球創業觀察(GEM)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
 
  初創企業促傳統大公司更新業務
 
  香港創業風氣雖遜於一河之隔的深圳,但仍較往年大有飛升之勢,這既有利發展創科產業,亦有助於傳統企業透過利用初創企業的「新點子」實現業務更新。可以說,初創企業不斷涌現,將為以金融、地產及消費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的香港帶來全新景象。
 
  在本港,今天家喻戶曉的知名企業,包括長和系、新世界、新鴻基地產等,它們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即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前后冒起,屹立至今已近40載。時至今日,雖然1980年代冒起的知名企業仍富甲一方,但企業模式漸見老化,要進行內部改革并不容易,更遑論迎合科網新世代。
 
  隨著初創企業不斷涌現,本港傳統企業的「改革大計」終於可以實行。金融海嘯后,企業削減成本蔚為潮流,但人手減無可減下,要提升營運效率,惟有透過引入新科技。惟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即使傳統企業擁有資訊科技部門,礙於未能掌握最新技術,它要走在時代尖端甚至開發新技術,則只有透過外判(Outsource) 形式進行。
 
  此時,初創企業正好填補了傳統企業於資訊科技的缺口。例如,當下銀行及金融機構要開發區塊鏈(Blockchain) 技術,提升營運效率及速度之際,卻礙於資訊科技部門沒有掌握相關技術,只有假手於人,求助於初創企業。據悉,香港不少銀行已瞄準區塊鏈這一領域,利用初創企業著手開發相關技術。
 
  與金融業一樣,建築行業亦須面對技術更新。當下香港建築工程如海量般繁多,卻礙於材料成本上漲而無法擠出額外成本用於更新建築技術。擁有新建築技術的初創企業,就可解決傳統公司在建築技術更新的問題,既可提升建築質量及速度,亦可以低成本進行。
 
  事實上,不少大企業已紛紛透過外判、投資甚至收購初創企業開發及更新業務流程。初創企業立足未穩之際,若獲大企業垂青,既可為提升生意踏出一大步,大企業亦可更容易地改革業務,從而促使兩者達到互補效果。長遠而言,初創企業萌生,既不會與大企業互搶生意,帶來顛覆性后果,更可促使大企業實現業務更新,帶領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時評】攜手深圳 打造香港創業之都
 
  香港商報評論員周武輝
 
  本港兩所大學昨共同發布「全球創業觀察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顯示香港與深圳的創業活動不斷增加,惟2016年深圳的早期創業率為16.04%,遠高於香港的9.44%。由此來看,香港近年的創業氛圍雖然由淡轉濃,涌現創業新一代,但相較之下,創業生態圈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潛力尚待挖掘,而充分利用本港自身的資源優勢,思考如何借用內地的發展進行互補,加強在創新創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港深同城效應,共建創新創業的國際化平臺,相信可以讓香港追趕的步伐走得更快,打造具有活力的創業之都、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近年來國際間創新創業活動蔚為風潮,一河之隔的深圳,紛紛涌現眾多初創企業,發展壯大,漸成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受大環境帶動,本港一直不慍不火的創業風潮亦開始興起。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指出,香港成年人口早期創業比例由2009年的3.64%,升至2016年中的9.44%。創業態度和創業家意向出現重大轉變,香港成年人口視創業為商機的人,比例升至56.8%。香港有意創業的人口亦由2009年的7.3%,上升至2016年19.7%,升幅170%。
 
  特別是近一兩年,港府透過斥巨資成立各種基金,鼓勵年輕人勇敢投身創業,培育初創公司成長,成效顯現,投資推廣署數據顯示,香港創業型公司的數量由2015年的1558家升至2016年的1926家,創業型公司的員工人數增加了41%。2016年,包括社會創新、智能城市、生物技術、零售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在內的新技術性創業型公司的建立,提振了香港創業型公司的就業數據。
 
  本港創業環境的快速發展讓人欣喜,這與香港的獨特優勢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香港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優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保證了在先進技術方面的領先度;香港國際化人才結構完備,多元文化碰撞的思想火花,可誕生出更多的創意;香港緊鄰內地,背靠世界最大的市場腹地和最完善的制造產業鏈,成為轉化創意為產品的保障;香港具備良好的稅務、法務和商業運營條件,建立眾多針對初創企業的投資基金,適合創新創業的發展等。創業成功的三大基礎條件資金、技術和市場,樣樣不缺。
 
  尤其香港與內地的深度開放與融合,無論從投資還是市場都聯繫緊密,深圳作為內地最發達的創新創業城市之一,開發的前海創業園區,量身打造尋求香港與之合作,香港創業人才和企業應積極進駐,拓展創業環境,以發揮出「1+1>2」的效應。此外,在港深河套創科園,香港也應用好「地主」之利,做好規劃,解決本港土地狹小、房租高企、產業局限等不足,提供更多有利政策和條件,為港人、港企創業掃除障礙。
 
  雖然香港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還有著各種短板,但只要利用好已有的基礎,加快引進全球最先進的創業知識和技能,吸收領先創新創業地區如深圳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強化兩地合作,絕對有條件推動香港成為創業之都,這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很大的幫助。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