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人行新招阻資本外流 港保險業勢陷寒冬

2017-01-20
来源:香港商報

         港元走強,人民幣貶值下,內地資金湧入香港買保險,一度令香港保險業界「風生水起」。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單是去年第三季,內地客新做保費便高達188億元,再創有紀錄以來季度新高,按季增11.24%,按年更飆1.61倍。總結去年首三季,內地客新做保費已超越2015年全年總額的316億元,佔香港保險總新做保費比例更擴大至36.96%。 香港商報記者 鍾穎琳

      面對資金外流壓力,人民銀行去年公布《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方法》(下稱:新政),正式開啟嚴格的外匯管制時代。分析認為,雖然此舉有助降低內地資本外流的壓力,但近年憑藉內地資金賴以生存的香港保險業,不僅陷入寒冬,甚至影響「北水」(即內地資金) 來港的步伐。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溫天納認為,內地人每年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一直被投資市場視為理所當然的境外投資管道,若禁止用於購買保險及股票等,將對本港投資市場帶來嚴重影響,但具體仍視乎當局如何執法。保守估計,流入本港的內地資金總額或會削減20%至30%。他說目前的資本管制已相當嚴謹,資金外流管道不多,如果連正規額度也套上「金剛箍」,對北水來港「會有好負面影響」。

       港元走強港保險吸引力增

       隨着內地居民購買保險意識增強,加上有人民幣貶值壓力,近年來愈來愈多內地居民選擇來港購買保險。一是為了買個保障,二便是為了進行資產配置,不讓資產在不知不覺中蒸發。人民幣愈貶值,內地湧來香港買保險的人數便愈多。2016年1至9月,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貢獻489億港元保費,屢創歷史高峰。

       有保險業內人士表示,過去一兩年湧來香港買保險的顧客,彷彿在與時間賽跑,資金能搬多少便是多少,生意額有增無減。除此以外,在過去一年間,來港買保險的顧客,多少都有一些聽聞中央有意限制海外購買保險,所以顧客十分迫切,希望買香港保單保值。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內地居民到香港買保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真正對保險有需求的居民,另一類則是進行資產配置,希望透過美元保險將錢帶出境。因此,無論是美元或港元的走強,對香港保險也來說,都是主要吸引力。

        銀聯購保險大減九成多

        但自銀聯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購買具有資本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後,銀聯卡境外保險交易,已由去年10月份的80.6億元人民幣,降至去年11月的只有0.3億元人民幣,急跌逾 99%。

        按最新《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方法》規定,境內個人購匯不得用於境外買樓、人壽保險及證券投資等。違規者將被列入關注名單,3年內不得享有每年5萬美元的個人便利化購買外匯額度。違規者須面臨罰款、移送及「反洗錢」調查。

        事實上,內地外匯儲備餘額由 2014年6月近4萬億美元,降至去年11月底的只有約3萬億美元,反映資本外流加劇,人行不得出新措施,防止資本進一步外流。雖然新一年內地居民每人每年5萬美元購匯額度未有縮減,但從2017年開始,無論手機網銀、網點自助購匯機還是網點櫃枱購匯時,都需要先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

        相對過往隨意勾選購匯用途即可購匯,申請書要求個人客戶詳細交代購匯用途,分成因私旅遊、境外留學、公務及商務出國、探親、境外就醫、貨物貿易、非投資類保險、諮詢服務以及其他共9個大項,還分出目的地等子項,但據報實際操作時子項不需逐項填寫。另部分銀行提供更多大項選擇,包括經濟轉移、投資收益等。

        新增預計用匯時間

       新年後購匯多了「預計用匯時間」必填選項,並表明用匯時實際用途與原填寫的《申請書》不一致時,需重新填寫申請書。最受關注的是,申請書明確境內個人辦理購匯業務時,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申請書並要求不得虛假申報購匯資訊、提供不實證明材料、出借便利化額度助人購匯、借用他人便利化額度分拆購匯。

       申請書強調,違者將被外匯管理機關列入關注名單,當年及之後兩年不享用有個人便利化額度,同時移送反洗錢調查;按《外匯管理條例》第39、40、44及48條等給予處罰,相關資訊納入個人徵信紀錄。根據上述條例,違者或被處以涉匯金額30%以下或5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更可能被處以涉匯金額30%以上罰款,甚至追究刑責。

       本港一直是內地人熱門的走資落腳點,促使內地資金流入本港保險產品、股市及樓市。內地購匯審查收緊,所有政策的核心無非是為了防止兌換美元取現,防止將美元匯出境。外匯局就《個人外匯申報管理》答記者問中指出,本次改進個人外匯資訊申報管理細化了申報內容,明晰個人購付匯應遵循的規則和相應的法律責任。個人辦理購匯業務時應認真閱讀並如實、完整申報,作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承諾。

       刻意禁止或會產生反效果

       外匯局相關負責人續指,踏入新年後,申報管理升級還強化了銀行真實性、合規性審核責任。要求銀行加強合規性管理,認真落實展業原則,完善客戶身份識別。按照《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6〕3號)報告大額及可疑交易。另對於存在誤導個人購付匯、真實性審核不嚴、協助個人違規購付匯、未按規定報告大額和可疑交易等行為,監管部門將依法予以處理。

       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或多或少會對內地客海外投資造成心理影響,相信內地客投資港股,會更多循深港通、滬港通等正規管道,而且本港大、中型券商及保險公司為免客戶資金來源違法,現亦不接受內地客提現金來港炒股或投保。此外,欲出境的內地資金越被禁止,反而越會產生反效果,正途被截後還有地下管道,且通常不會直接轉入證券戶口,會先經銀行轉折匯款,估計當局追查有難度。

      讓保險回歸本質

      這幾年,由於內地資本的大批湧入,帶動了香港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香港保險或許也該放慢腳步,想想未來將要走向何方。

      去年10月29日「銀聯被禁事件」算得上是香港保險業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從那天以後,銀聯卡全面暫停香港保險的繳費業務。客戶要買保險需要通過VISA與MasterCard卡或現金繳費,按照每張卡片本身的信用額度,每年最多可以繳付5萬美元。包括續期保費也可以這麼操作。

      宏觀來講,本次受影響的僅僅是那些有大額資金轉移需求的客戶,對於大部分來香港投保重疾險與小額儲蓄金的客戶幾乎沒有影響。

      不過,近日推出的不得將購匯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資本項目的措施,對廣大平民百姓的影響就無法忽視了。

      事實上,想要做大額資產轉移的有錢人,可以使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將資產轉到境外,如地下錢莊、內保外貸、境外殼公司做關聯交易等,根本不止香港保險這一條通道,否則也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國內樓市限購以後會有那麼多內地人到香港、倫敦、澳洲炒賣物業。而普通民眾僅僅是想要給家庭做一點資產多元化配置,就被央行各種外匯政策限制,實在是「心裏苦」。

        沒有銀聯便沒有走資

        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沒有銀聯便沒有走資」,香港保險也終於有機會可以拋棄「資產出逃」的惡名,回歸到為家庭提供優質保險保障的本質上來。保險姓「保」這一說法,雖然是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提出的,但若放在香港保險業身上,亦可能同樣適用。

       筆者認為,今後香港保險的發展應更加專注於開發優質的保障型產品,來凸顯香港保險市場作為一個經營了上百年的成熟保險市場的優勢:客戶平均健康水準高,產品選擇多,保險銷售人員綜合素質較高,誤導銷售與保單退保率低,公司財務實力雄厚,經營成熟穩健,可進行全球資產配置。而且國內的保險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好產品越來越多,從某些層面上講,兩地的保障產品相互搭配,對家庭所能起到的保障效果反而更好。

        長期「落閘」恐留後遺症

        央行措施的核心不過是為了防止兌換美元取現,防止將美元匯出境,而在人民幣貶值與外匯儲備流失的壓力下,央行施行如此嚴苛的外匯管制會持續多久呢?筆者認為,若人行長期限制內地資金前往香港購買保險產品,會給一國的經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畢竟保險是一項超長期投資,時間跨度很久,一般是幾十年,故此,若內地監管機構長期「落閘」很可能會為總體經濟留下「後遺症」。

        阻礙貿易發展及對外開放

        外匯管制阻礙着自由多邊結算體系的形成,自然阻礙了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正常進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高估本幣匯率和限制外匯自由交易,將會打擊出口企業的創造外匯的積極性,至於外匯短缺則影響該國進口貿易的發展。限制資本外流和限制投資收益回流的做法也會打擊外商對該國投資的積極性。

        助長社會腐敗風氣

         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要打破國際收支逆差、外匯儲備不足、外匯管制、對外開放程度低、經濟發展速度慢之間的惡性循環,需要在逐步取消外匯管制上尋找突破口。

        長期外匯管制無論是政府規定官方匯率,還是政府限制外匯買賣,都會使匯率偏離市場均衡匯率。匯率是指引國際資本流動價格的其中一個信號,一旦匯率的扭曲,將使人們難以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本國貨幣匯率過高不利於吸引外資,它使外資只能支配較少數量的該國實際資源;從長遠來看,將不利於該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

       更為嚴重的便是出現外匯黑市,而且外匯官價和黑市並存可能帶來權錢交易。當外匯牌價被顯著壓低之時,就很難避免外匯黑市的出現。當外匯黑市規模較大時,政府甚至不得不開放外匯調劑市場,使該國出現合法的雙軌制匯率。為了以較低的官價購買外匯,某些個人和企業可能向掌握外匯配給權的官員行賄,助長社會的腐敗風氣。

       外匯管制是把「雙刃劍」

       外匯管制是一把「雙刃劍」, 既能產生積極作用,又能帶來消極影響。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是在何種情況下實施何種外匯管制,在什麼條件下取消某種外匯管制,以及如何盡可能地利用外匯管制的積極作用,避免或減少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