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無資質養生館泛濫 欺詐斂財套路深

2016-12-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隨著中國人均健康支出增加,大健康產業迸發出巨大活力。與此同時,養生會所隨意“行醫”、養生謠言滿天飛、中藥飲片隨意制售等亂象頻仍。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沒有中醫執業資質的美容院、養生館、SPA或者足療店,為了牟取利益,為患者號脈診療並隨意給人扣上“氣血兩虛、脾胃不和”的帽子,對所有體質不加甄別地進行艾灸、拔火罐、刮痧等“套餐治療”,讓人傷財傷身。值得注意的是,經銷養生保健品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的利潤十分驚人,“養生”已經變成“養生意”,吸引商家趨之若鶩,“偽養生”廠家商家也大發橫財。
 
  專家指出,利益催生出的養生亂象,是社會轉型期供需失衡背景下獨有的一種社會病,也凸顯出監管的缺位。同時,大眾需建立科學的養生觀念,提高對偽科學、偽養生的辨別能力,以防禦養生陷阱和欺詐。
 
  盲目 傷財更傷身
 
  深圳市的羅女士放開二胎政策後,想再生一個孩子卻遲遲沒有懷孕,經小區門口的養生館“診斷”,她患有“嚴重的宮寒”,“醫師”建議她進行艾灸治療。於是羅女士在養生館“醫師”的操作下,每周三次雷打不動地艾灸了半年。最近她發現渾身乏力多汗,遂去正規中醫科就醫。醫生號脈後大吃一驚,原來是過度艾灸,熱迫汗出,導致全身火熱耗氣,影響了健康。
 
  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另一位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該女士被一家名為 “鴻睿養生的廣告吸引,該廣告宣稱“每天堅持用咖啡灌腸,就可以治療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症等在內的52種疾病”。辦卡充值後,“醫師”用“咖啡和洋甘菊茶”為她做了3個月的“養生灌腸”,最多的一天做了4次。其身體不適後就診,發現身體檢查指標多項異常。寶安區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現場調查發現,該養生館竟是無醫師資格證、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無衛生基本保障的“三無”小店。
 
  還不止如此。微信團隊定期發布“謠言粉碎機”報告,其中,與死亡焦慮相關的養生謠言轉發率很高,成為謠言重災區。微信上時常可以看到類似“中醫秘方根治白發”“幾元錢治好你的腎虛”等帖子,如果受到誤導而“自我診斷”、錯誤用藥,反而損害健康。一名26歲的安徽碩士,為了換個形象,找個好工作,下定決心治療脫發,四個多月內服下5.9斤何首烏,結果在體檢時被查出藥物性肝功能異常,之後肝髒迅速衰竭,搶救無效失去了寶貴生命。
 
  記者在某網搜索“養生茶”,發現號稱有治療降血壓、補腎氣、治痛風等功能的中藥配方超過100頁。同時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在街邊連鎖小店購買“熟藥圓散,生藥飲片”。記者走入深圳一家“養生小鋪”,銷售人員聽說想治療氣虛,便拿出一包設計精致的“古方精制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及川芎等四位中藥分別裝在小袋中塑封,目測藥量為1∶1∶1∶1配比;記者說還想治療脾虛,這位銷售人員熟練地拿出含有四味中草藥的“四君子湯”。此外,在貨架上還擺放著主治“三高”、肝病、婦科問題等多種病症的打包中藥材。
 
  深圳市老中醫協會主任趙黎紅告訴記者,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嚴格的適應證,健康的人如果長期把中藥飲片當保健飲料用藥,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衡、危及健康。藥不對症,盲目養生,容易傷財更傷身。
 
  利益 養生變養生意
 
  專家指出,中國正處於保健需求釋放、供給未同步規范的轉型錯位期。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攀升,人均衛生預算提高,健康保健市場呈現階梯式發展。統計顯示,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民眾主要保健品需求為補鈣;達5000-6000美元時,醫療衛生成為消費增長點;而人均GDP達7000美元時,著眼於提升生活質量的養生市場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2015年約合8225美元),當今由利益催生出的紛繁養生亂象,正是社會轉型期供需失衡背景下獨有的社會病。其中,利益驅動、標准缺失、監管錯位成為亂象主要根源。
 
  國中醫藥辦法監發〔2014〕9號文件規定,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不得使用中藥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險性的技術方法。然而仍有不少沒有中醫執業資質的美容院、養生館、SPA或者足療店,經營者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在灰色利益驅動下誇大宣傳。一些銷售保健品的“資深人士”介紹,經銷養生保健品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利潤十分驚人。“養生變養生意”,暴利誘惑資本瘋狂追逐,吸引商家趨之若鶩。
 
  而當前養生行業普遍存在標准缺失的情況。記者了解到,由於缺乏統一的炮制工藝規范和定量的質量標准,部分中藥銷售企業藥材采購“唯便宜是取”,影響中醫藥的療效,讓不少老中醫發出了“方對藥不靈”的感歎。“銀耳用硫黃熏,喝到的不是銀耳湯,而是硫黃湯。”趙黎紅說。
 
  據深圳市食藥監局執法人員介紹,不少中藥飲片的監管處於空白狀態,根源在於監管法律依據追不上社會發展。以中藥飲片農藥殘留為例,《藥品管理法》對於農殘的規定仍然參照1997年5月8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此外,各省市的標准不統一,也成為執法部門頭痛的問題。
 
  另一方面,監管錯位也帶來極大的尷尬。健康養生領域一直是滋生“山寨社團”的重災區。自稱衛計委下屬的冒牌協會“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公然售賣“全國十大百姓滿意放心醫院”“全國優秀院長”獎牌;而諸如“中華醫學研究會”“中國醫院管理研究會”的“李鬼協會”也曾借著衛計委的名頭,非法發布排行榜取中小醫院費用。
 
  民政部近期連續公布十一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看起來頗具權威性的中國健康食品協會等超過40家醫療養生類中字頭社團在列。“衛計委只能管住醫院,對相關不法協會卻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協會的管理權歸屬於民政部,保健品藥品的監管權在藥監局。在發現問題後,衛計委只能聯合工商、藥監等部門一起行動,查處效率大打折扣,真正查處到位時,‘山寨組織’和個人早就‘金蟬脫殼’了。”業內專家指出。
 
  過度 科學養生觀待普及
 
  網絡作家“中裏巴人” 2008年起連續推出三部系列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由於其養生觀念新穎、方法簡單實用,並觸及了部分民眾對“看病難、看病貴”的心理陰影,贏得一批讀者喜愛。專家提醒,“求醫不如求己”的觀念,關注健康初衷雖好,但公眾醫學專業素養不足,不信任醫生,自我診治容易誤判或者貽誤病情,給臨床上確實帶來困擾,因此,養生應該建立科學的健康觀念。
 
  首先,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養生秘方。專家指出,就連每天機械地喝八杯水都可能導致水濕困脾,更不用說中藥具有偏性了,拔罐、針刺、艾灸等治療方式也都有適應證,只有科學的養生觀念,進行適度的日常保健,才能幫助人們化病痛於無形。如果一種藥物自己吃了感覺好,就馬上推薦給親友,容易好心辦壞事。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趙學軍透露了一條甄別養生謠言的“黃金法則”:凡是沒有使用條件、不考慮個體差異、沒有限量和使用范圍的養生妙招,都要打個問號。
 
  如果說健康的科學觀念離不開辨證施治,那么日常生活的養生保健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注意適可而止。日常生活的健康原則是適度適量,運動也是如此。近年,參加馬拉松比賽被各大運動品牌塑造為健康時尚生活方式風向標,引領消費熱潮。不少跑馬愛好者甚至按照“世界馬拉松地圖”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巡回參賽跑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全馬、半馬還是10公裏賽,都曾被報道發生過猝死事件。趙黎紅提醒說,日常生活運動量選擇需要結合個人健康情況。看著工作疲憊的白領在健身房揮汗如雨,老人們為了鍛煉而爬山越嶺,真是捏了一把汗。大運動量鍛煉適合過於肥胖、體濕較重的人群。體質陰虛內熱或者老年人不宜過分鍛煉,否則會導致體內微量元素隨體液過量流失。超過身體負荷的過度養生更是不可取。
 
  第三, 樹立“治未病”的健康觀念。隨著醫療健康理念的發展進步,預防保健對於國民健康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國家衛計委提出,到2017年,提供健康評估、家庭病床、中醫藥治未病等服務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將達到30%以上,其中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將達到60%以上。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今後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國家未來將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兩個層面采取措施,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加大慢性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力度,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獨特優勢,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