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實體關店潮!這一次輪到了外資巨頭

2016-11-24
来源:鳳凰財經綜合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日前有消息稱,家樂福在中國六個城市的合資公司股權遭受中方股東清倉式的拋售。近日,遼寧成大發布公告稱,將出售所持有的多個城市家樂福合資公司股權。在其出售股權的6個城市合資公司中,有5家已經陷入虧損。同樣有外資背景的卜蜂蓮花今年上半年也在虧損。馬莎百貨、百盛集團等不斷在中國內地關店。沃爾瑪在中國經營也不盡如人意。李嘉誠賣掉上海浦東與香港中環中心綜合體商業物業都是由於自身經營不佳。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實體店關閉的消息不斷出現,實體店陷“關閉潮”的新聞也是不斷地見諸報端。北京、武漢、成都、沈陽等地,都出現了知名實體店關門關店的消息。

  部分城市大批購物中心空置,百強連鎖零售企業銷售增幅、利潤率下降、用工減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受租金人工成本上漲、網購發展迅猛等因素影響,實體店經營壓力不斷增大,加之此前盲目擴張帶來“泡沫”,且同質化嚴重,未來零售百貨業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倒閉潮”。

  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傳感技術、科技金融、VR、AI等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替代傳統經濟模式,這種替代領域廣,范圍大,沖擊力強,各行業都不能幸免。例如傳統出租車在網約車的沖擊下開始走下坡路;傳統銀行正在被科技金融沖擊得步履維艱;而以通話話費為營的通信行業也已轉投流量為生。傳統行業正在以裂變的速度接受著新一輪互聯網浪潮的沖擊,尤其以零售業、批發業、制造業、廣告業等寒意顯見。

  這種寒意在中國的實體店或許感受更濃一些,而此次關店潮也恰恰是在新經濟沖擊下的反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在迅猛向全球擴圍,這些外資零售巨頭們如果不轉型,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無法擺脫關店退市的命運。

  一位專家說的好,互聯網最有價值之處不在自己生產很多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潛力的再次挖掘。用互聯網思維去重新提升傳統行業,這或許是所有傳統行業的唯一出路,零售行業則更加急迫。

  【相關鏈接】商業店鋪實體店關閉潮 社科院報告稱1/3將被淘汰

  “週末到大商場逛街,走累了喝茶吃飯,下午再看個電影。”曾幾何時,這一模式頗為被推崇,甚至成為商業地產的經典模式,受到許多城市的複製。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同質化的購物商場出現,很多購物商場人流冷清,甚至不得不關門結業。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8月27日,青島陽光百貨關閉;8月31日重慶萬象城百盛購物中心關閉;9月1日,大連久光百貨關閉……

  這些關閉的百貨市場、購物中心,是中國實體商品交易市場走向閉店潮的一個縮影。

  9月5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發佈《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未來5年內,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

  事實上,受到網路衝擊,加之實體商業店鋪房租上升較快等因素,許多實體店早已運營困難。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告訴記者,實體店關門是產業結構調整的表現。而21世紀經濟報導獲悉,實體店鋪關張背後原因複雜,有一些與地方政府“大上快幹”商業地產綜合體,以至於造成嚴重過剩有關。

  實體店關閉潮

  位於重慶九龍坡區萬象城的百盛購物中心大門緊閉。該中心運營兩年多,剛在8月底關張。而在5個月前,重慶大坪百盛也遭遇同樣的關門命運。

  “沒有人氣,不關不行。”9月5日,一位在萬象城門口招攬餐飲生意的人對記者說。

  這些關張的購物中心並非唯一。據洪濤提供的資料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百貨店138家關閉,262家超市關閉,體育品牌店市場6209家關閉。至於服裝專賣店,同期有9464家關閉。

  導致實體店關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蓬勃興起,甚至有很多居民線上下店鋪看貨,網上下單的情況,實體購物商店面臨網路嚴峻挑戰。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雪峰認為,現在網路銷售很好,以阿裡巴巴、唯品會等為代表的網路零售巨頭已經形成。他們在並購市場比較活躍,不過,這些並購與實體零售業融合的程度較低。

  因此,整體上,網路零售對實體零售的影響主要是衝擊效應,融合帶動作用還沒有顯現。

  另一個原因是,不斷增加的供給和相對有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實體店鋪過剩日益嚴重。

  比如北京的人民大學雙榆樹附近一公里左右的商圈,有超市發、沃爾瑪、(3家)家樂福、樂天瑪特、麥德龍、歐尚、雙安商場、華宇購物中心等購物地點。而成都的在建購物中心面積為320萬平方米,在中國僅次於上海,是購物之都巴黎在建購物中心面積的30多倍。

  據藍皮書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購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國的3倍之多。另外,據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諮詢中心預測,從現在到2025年,還會有7000家購物中心建成開業,屆時中國內地的購物中心將超過1萬家。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很多實體店鋪由於同質化嚴重,且並未掌握核心競爭力,導致“脆敗”。

  以頗受推崇的商業地產模式為例。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認為,這種商業地產的模式自己打敗了自己。

  “商業產品應該是自己採集、自己定制或者自己設計商品,掌握整個價值鏈,但是現在百貨商店的服務員都不是商場的人,是廠商的代表,扭曲了商業的本質。”荊林波說。

  他坦言,現在商業實體店被電商“圍攻”,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電商太厲害,是實體店自己沒做好。“美國日本等國的實體商業沒有像中國這樣衰微,他們做精細化的服務。正是實體商業本身的硬傷決定了自身的衰微。”

  1/3商品市場或消失

  根據藍皮書,未來更多的實體商業店鋪還會加快關閉。

  該藍皮書指出,未來5年內,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

  做出這一判斷的基礎是,目前實體店鋪的嚴重過剩,且大量在建。

  資料顯示,日本、韓國人均購物中心面積約為1平方米,香港地區約為1.5平方米,但中國內地的一些二、三線城市人均購物中心的面積已經達到或超過了2平方米。

  而全球在建購物中心面積最大的前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3個。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購物中心面積為330萬平方米、320萬平方米和260萬平方米,分列全球前三位。像惠州這樣的城市,城區人口只有不到150萬人,未來3年有超過11家購物中心開業,預計開業總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

  可以預見,隨著競爭進一步加劇,這些購物中心開業之後的前景並不樂觀。

  儘管競爭日益激烈,但是必然有實體店鋪能夠生存下來。那麼,實體店鋪該如何突圍?

  上述報告建議,應該鼓勵百貨店探索改進傳統的盈利模式。 如對部分熱賣品牌的品類和款式進行買斷行銷,以增強價格話語權,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要做好線下線上結合,並進行全面流程再造,實現全管道零售。

  該報告也建議,地方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審慎開發商業地產,防止再次形成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城市綜合體,甚至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的開發熱。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設計,合理佈局,保持商業設施的適度、協調與穩定,既要避免“大幹快上”式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風捲殘雲”式的一哄而散。

  荊林波認為,實體店還會存在,但一定要轉型升級,瞄準顧客,做好定位。“建議是這些實體商業交易市場要確定顧客是誰,能給顧客提供什麼,實施差異化競爭,不是百店一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體驗,就是增值服務。”

  “只有圍繞商品和服務提升品質,圍繞顧客最終的體驗,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顧客才會願意為差異化、高品質付費。” 荊林波說。

  洪濤則認為,國家應該做好供給側結構改革,比如要降低實體商業店的成本。

  現在房價上升較快,很多購物中心和百貨市場房租成本極高,如北京王府井[0.00% 資金 研報]區域商品每平方米1年租金超過了2.8萬。他指出,很多店關門都是房租所逼的,而電商不用交稅,這與實體店鋪形成了不平等競爭。

  “建議現在實體店加快轉型,不能追求銷售額,而要追求利潤。要改變過去的粗放模式,集約經營,可以結合網上交易、微信等促進交易,利用大資料來提供便利化服務。”他說。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