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這位臺灣首富的公司2年蒸發千億財富

2016-11-11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金喆

  旺旺這個品牌和它的零食、飲料,在我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它和其他諸多零食、飲料一樣普通,并無特別之處。

  或許,你自己也記不清楚上次吃旺旺的零食是多久了,但中國旺旺集團(以下簡稱中國旺旺,00151.HK)董事長蔡衍明很清楚——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他蟬聯臺灣首富。但在蟬聯首富的同時,蔡衍明其實笑不出來,因為中國旺旺的總市值在過去2年時間,蒸發掉了1000億港元。

  天時地利人和,旺旺曾雄霸大陸市場

  中國旺旺發源于臺灣宜蘭,是最早在大陸注冊商標的臺灣公司之一。1992年,中國旺旺在湖南的第一個工廠建起,公開報道稱投產當年創收2.5億元人民幣。1994年,兩百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面對危機,蔡衍明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并一口氣將自家產品驟降到1公斤5元,將對手廝殺出局。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蔡衍明認為大陸政府蓋房速度快、成本低,租金也很便宜。他給政府寫信讓政府蓋廠房、旺旺租下這些廠房,這個想法實現后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

  2008年,中國旺旺在香港主板上市,由此形成大股東在臺灣、市場在大陸、上市在香港的“兩地三岸”模式。與中國旺旺同期來大陸“撈金”的,還有康師傅、統一、高鑫零售[-0.16%](大潤發母公司)等臺資巨頭,它們均采用了這種模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些在大陸投資建廠的臺灣企業享受著大陸消費市場井噴的紅利。

  根據AC尼爾森的報告,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中國休閑食品市場以數量計算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5%,以價值計算的符合年增長率為8.4%。單是2006年,這兩個數據分別達到23.29億千克及人民幣73億元。米果、膨化食品及薯片分別占中國休閑食品市場總銷售額的21.5%、37.2%及41.3%,中國旺旺的果米產品一度占到68.6%的市場份額。

  資料圖

  根據AC尼爾森的報告,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中國休閑食品市場以數量計算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5%,以價值計算的符合年增長率為8.4%。單是2006年,這兩個數據分別達到23.29億千克及人民幣73億元。米果、膨化食品及薯片分別占中國休閑食品市場總銷售額的21.5%、37.2%及41.3%,中國旺旺的果米產品一度占到68.6%的市場份額。

  從在大陸建廠到2013年,中國旺旺風光無限。年報顯示,2013年中國旺旺實現收益38.17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6.87億美元,同比增長24.1%。這也是中國旺旺近年來業績峰值。

  中國食品[-0.28%]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旺旺這類臺資企業進入大陸時,大陸產業都很低端,臺資企業無論在產品、包裝和營銷理念都很先進,遠遠領先于大陸企業。

  有業內人士概括,臺資品牌在大陸市場拓展的策略是“鋪渠道、打廣告、擴品類”的三板斧。以中國旺旺為例,在旺旺仙貝、雪米餅、浪味仙等主打產品上力推鋪天蓋地的廣告,很多廣告語至今仍朗朗上口,“旺仔”的公仔形象深入人心。

  除了企業運營模式更加成熟,旺旺也嘗到了大陸市場超低人力成本的甜頭。

  皇冠企業集團董事長江永雄在2014年中國金融論壇上曾表示,如果從餐飲業的角度來講,臺灣更像是大陸市場的中央廚房,大陸更像是餐廳的賣場,臺灣在產品的創新、研發和技術相對更領先。

  他還談到,大陸市場規模大,臺灣市場規模小,臺灣企業在當地已經是高度競爭了,可以把這種高度競爭的能力引進大陸。臺灣企業來大陸建廠的原因是人力成本,以最早來大陸時的工資水平為例,在臺灣請一個工人,在大陸可以請12到15個工人。

  記者梳理發現,從2004年至2013年,中國旺旺收入和凈利潤雙雙增長了6倍多。在優異的基本面推動下,登陸港交所之后,旺旺的股價走勢一度氣勢如虹。從2008到2014年,其總市值由最低時的不足300億港元,上漲到最高超過1700億港元,成為港股總市值最高的消費品公司之一。

  無獨有偶,高鑫零售、統一和康師傅等臺資快消類企業的營收和總市值也創下紀錄。2006年到2015年期間,康師傅收入增長了4.48倍。其中來自大陸的累計收入折合人民幣超過4400億元,占總收入的99.15%;高鑫零售的收入在2008年至2015年之間增長了5.54倍。其中來自大陸的收入接近5600億元,占總收的99.71%;2007年到2015年,統一企業的收入從86.57億人民幣增長到140.51億人民幣。

  市場變化太快,臺資企業落后時代

  市場、商業模式、人力成本,這些優勢并不能長期保有,一旦其中一個甚至幾個因素發生質的變化,旺旺等臺資企業可能從云端跌到谷底。

  最直接的變化來自股價。在2014年4月17日創下歷史新高12.547港元后,旺旺股價就步入漫漫熊途。截至11月10日收盤,旺旺股價累計跌幅已高達60%,總市值也由最高時的1600億港元,縮水至現在的609億港元。

  中國旺旺股價走勢圖

  股價下跌,原因很簡單:旺旺的產品不如以前那樣好賣了。

  2014年,中國旺旺當年營收輕微下降約1%,而凈利潤則大幅下跌11.15%;2015年,旺旺業績繼續下滑,當年其總收入為34.277億美元,較2014年衰退9.2%。這是旺旺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首次連續兩年業績衰退。

  收入下滑,旺旺的市場地位也跟著衰退。數據顯示,2006年風味奶占中國液態奶市場總銷售額的15.9%。2015年,中國旺旺休閑食品類銷售減少10.5%,乳品及飲料類下滑13.6%,其中旺仔牛奶下滑13.5%。

  和旺旺類似,2015年康師傅收益約91億美元,同比下滑11.09%;股東應占溢利2.56億美元(約合16.64億元人民幣),同比大跌36%。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記者表示,從AC尼爾森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快消品市場仍錄得3%以上的增長,中國旺旺的困局主要源于近年來中國消費品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生代消費市場的崛起讓很多快消品企業不能獨善其身。

  食品飲料戰略專家徐雄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旺旺、康師傅等快消品公司業績下滑,是由于它們經營的細分品類進入衰退期。“現在人們更加重視健康生活和食品安全,很多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等非健康食品市場飽和并出現下滑,旺旺和康師傅這樣的品牌遇到中年危機。”

  中國旺旺在今年半年報內談到,因行業增長整體疲軟,競爭加劇,再加上常溫酸奶等新興板塊轉移了部分消費者對兒童風味乳的需求,乳品及飲料類收益比去年同期減少18.5%;與此同時,休閑食品也出現11.1%的下滑。

  朱丹蓬認為,從2006年到現在一些本土品牌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營銷策略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這幾個巨頭的水平。這些巨頭在組織架構日益龐大、產品線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在創新方面落后于國內的一些企業。再加上近兩年消費者消費理念和結構的轉變,臺資企業的優勢在慢慢消失。

  “這些臺資企業已經出現吃老本和溫水煮青蛙的現象,品牌力、產品力、渠道里在逐漸削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旺旺、康師傅在持續下滑。”朱丹蓬說,相對來說統一近年仍在創新,包括小茗同學、海之言等年輕產品能起到一個標桿作用,但對臺資企業來說未來如何保持創新仍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徐雄俊表示,品牌背后是品類,任何品類都有生命周期。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已有的消費市場趨于飽和,餅干、方便面、果凍等休閑食品進入衰退期,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也會出現業績下滑。

  在他看來,因為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人們追求更健康、更環保的產品使得一些非健康類的食品被天然食品替代。“這些零食的消費群體以學生和年輕人為主,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這樣的觀念,比如果凍有明膠,方便面是油炸面餅對身體不好,餅干有添加劑,都在影響這些產品的消費市場。”

  另外,大陸市場租金和人力成本攀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江永雄也曾提到,現在到沿海城市請工人與臺灣的成本差不多。

  遭遇中年危機的“旺旺”們還能重現風光嗎?朱丹蓬表示,企業必須堅持品牌年輕化、產品IP化、推廣娛樂化,開拓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營銷方式。

  統一企業也了解這種危機,其在年報中稱,消費者偏好會變化,如果公司無法對該類變化進行預測、識別或反映,則可能導致產品需求下降,從而導致庫存過剩和銷量減少。因此,公司將繼續引進新產品并進一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來改進產品組合并滿足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