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張愛玲96歲誕辰,《收獲》長篇專號秋冬卷獲台灣《印刻文學生活誌》授權,全文刊發不久前曝光的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及相關研究文章,此為該文在中國內地的首次發表。《愛憎表》是張愛玲在1990年動筆寫作的一篇長篇散文,但最終并未完成,去年該文手稿被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交由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香港學者馮晞乾整理成文,中文繁體字版首先發表於台灣《印刻文學生活誌》2016年第7期上。
源自張愛玲高三記錄
《愛憎表》的由來源自1990年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發表的一篇文章《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這是陳子善在搜尋張愛玲早期散文時,從張愛玲曾經就讀的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校刊「學生活動記錄 關於高三」專欄上發現的。「當時張愛玲與她的同學們一共交了35份有關個人喜好的調查問卷,她是這樣填寫的:「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最喜歡的人:愛德華八世;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常常挂在嘴上的是:我又忘啦」等等。相比張愛玲,其他人的回答都是很幼稚的,可以明顯看出張愛玲的早熟,考慮的東西更多。比方說聖瑪利亞女校是教會學校,在那兒上課的女孩子家庭條件都很優渥,怎麼會想到死呢?但張愛玲是家里有變故的,尤其父母的關系讓她有壓力,因此在被問到最怕什麼事時會想到死。」
1990年,已經70歲的張愛玲恰好在報紙上看到了陳子善的這篇文章,由此觸發出寫作的念頭。在《愛憎表》開頭一段,她便對本文的寫作機緣和初衷作出闡述:「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學校的年刊上的,附有畢業班諸生的愛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愛吃叉燒炒飯。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末一項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於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撿出這麼一大堆陳穀子爛芝麻來。」接下來張愛玲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寫這篇《愛憎表》,但后來不知何故又擱置下來了,直至1995年9月8日她在美國洛杉磯家中過世,文章最終未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