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近年,香港忽然興起追「古」溯源,因而在坊間不難找到有關香港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書籍。相反地,對於這個城市的現代建築,香港人的觀感是:「沒有什麼好看」。香港著名建築師馮永基在其新作《誰把爛泥扶上壁——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中論及香港鮮為人知的優秀建築,并作出深入淺出的剖析。書中以輕松的筆法,大談他在官場打滾20多年,接觸近百個香港公共建築項目的背后,希望讀者重新認識不一樣的香港。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無名英雄的創作故事
本書以自傳形式,對馮永基豐富的建築知識、官場經驗及人生閱歷作出回顧。由讀書時期做「汽水仔」,講到進入官場后首個處理的「雞毛淤塞渠道」任務,再如何成功地藉著香港濕地公園項目而獲獎無數,都一一細說當中的苦與樂。
馮永基近日在香港中華書局為其舉辦的新書分享會上表示,香港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建築故事,自己希望將這些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展現給大家。馮永基坦言,「過去有不少書都在講香港的歷史與文物,卻很少提及現代建築。在建築方面,香港有很多的無名英雄,像我建築署的同事以及一些政府官員,他們做了很多優秀的建築。希望大家了解這些創作故事,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動機。」
濕地公園「天人合一」
在現場,馮永基與讀者分享了自己設計香港濕地公園的理念。1999年初,馮永基接獲建築署署長通知,獲委派負責香港濕地公園的第一期工程。「環保」是濕地公園最重要的宗旨,馮永基及其團隊努力提供多項的節能設計,包括采用大量遮光百葉屏障、采光天窗、自然通風、屋頂草坪等。
在設計時,馮永基認為濕地公園的主角不是人,而是鳥,所以他在設計時很強調這個地方與大自然的協調。濕地公園的設計蘊含東方文化精神,最精妙處是大樓的設計原來代表著一個鳥籠,諷刺地將人和雀鳥的角色互調;人類被配置於樊籠中而失去自由,翱翔天際的候鳥,卻自由自在凝望著籠中的人群。
「濕地公園湖中的四根木樁構成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我們設計的項目花費再多精力,都比不過大自然的力量。當鳥兒在木樁上棲息時,與前后的水道間連接成一條直線,勾畫出一條貫穿濕地公園的「隱藏軸線」,這就是自然的城建,將來亦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馮永基說。
愛丁堡廣場城市印記
在馮永基的新書中,分享了多個建築故事,希望港人更懂得重新欣賞自己的城市。香港大會堂一向是市民關注的公共建築,是拜時興「集體回憶」所賜。
香港建築界廖本懷先生在《熱戀建築》一書的訪問中,鄭重說明哥頓布朗教授是香港大會堂的原設計師。根據記載,大會堂於20世紀50年代初已開始設計,原先由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哥頓布朗的團隊主理,但因其他方案的預計建築成本太高,才轉由當時的工務局接手,由Alan Fitch和Ronald Phillips共同負責,共花了十年時間才完成。
1992年,即香港大會堂30周年,曾進行一次龐大的翻新工程。高座由建築師譚士偉負責,低座及紀念公園由馮永基本人主理。「在政府里有很多明清兩代的藝術品,我當時剛好做這個項目,所以其中多了自己的一個態度,拯救了很多藝術品。」馮永基談到香港大會堂時說道。
今天所見的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已不是Ronald Phillips的原來設計,除保留原來的長廊及大戰紀念龕外,總體上的設計在1992年至1993年間曾經歷過大翻新,是由馮永基團隊重新構思的,跟從前的紀念花園已有所不同。一是把整體布局分割為兩區:「靜態」綠林區及「動態」流動區,給游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享受,令兩者不受干擾,并藉此疏導婚禮中因大量人群而引致的阻塞問題;二是以中軸線強化紀念龕的重要性;三是以水體營造安寧祥和氣氛,改為現在所見的花槽。四是進入低座音樂廳大堂的琴鍵地鋪圖案,采用描繪表演藝術的琴鍵符號。
在大會堂外的廣場名為愛丁堡廣場,馮永基有幸在2002年參與重修。當時政府明確要求,廣場上有長條凳,但是不要讓人睡到凳子上。馮永基就在凳子上設計鐵制的香港市民剪影,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百態:煲電話粥、放狗、親子、唱K……這樣一來,一是沒有人睡在上面了,二是也帶動了這個城市的氣氛。
殖民年代建築如何消失
馮永基在書中寫道,今天,年輕一代對殖民年代的香港充滿遐想,以為有優良傳統的英國人,是會珍惜殖民地時期的建築。這是個美麗的誤會,百多年來不知多少精彩的歷史建築因市場規律而灰飛煙滅。
說到保留政府建築,為何以警署建築最多?香港開埠初期,治安惡劣,需要龐大的警隊鞏固由少數英國人管治的一個華人社會。警署建築早已在各區開枝散葉,警隊的權力極大,在客觀形勢下,大部分舊警署得以「被保留」,大都是無心插柳的好事。
如今,大埔警署成為綠匯學苑、赤柱警署變超級市場、香港仔警署變「蒲窩」、大澳警署則變身大澳文物酒店。美輪美奐的尖沙咀火車站被清拆,換來「沒有窗戶」的香港文化中心,摒棄觀賞美麗的維多利亞港,可說是廿多年前市民的最大憾事。當時,有保育古蹟的團體強烈要求保留尖沙咀火車站,并去信總督以至英皇,可是主事方面認為車站的布局無法配合文化中心兩座劇院的設計而婉拒了,最終只能保留當年的著名地標——尖沙咀鐘樓,孤獨無聲地讓其逐漸失去昔日的地標光環。
作者簡介:馮永基
熱愛建築及視覺藝術,曾當選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及杰出設計師。三十多年來,參與過百項建築設計,并五度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建築獎」及數十個大小獎項。2008年告別建築署后從事建築教育工作,并獲委任為太平紳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及香港建築中心董事,并以水墨創作為終身事業。
個人著作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馮永基藝術作品集》
合著作品
《建築師的見觸思》、《香港百年建築》、《熱戀建築》、《視藝文集》及《臺北品味之旅》等文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