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內地醫療產業呈現放射式增長,從事內地醫療產業投資的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林穎宇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稱,未來10至20年,內地醫療產業將迎來更多投資機會,冀透過參私募投資,帶領內地醫企晉身世界級企業;以及引領醫療產業衝出中國,進軍發展中國家;並藉此機會為內地居民帶來「更便宜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香港商報記者 譚之穎、鄺偉軒
過去十多年,梁穎宇從事看過的內地醫療企業如恒河沙數。今天,她怎樣解讀內地醫療產業的水平?她說,今天內地的醫療產業的水平,基本上已與海外大型醫療企業看齊,個別甚至超越總部在美國的世界最大醫療科技公司之的美敦力(Medtronic)的水準,「10年前,在內地醫療器械展覽會只會見到超聲波或監察儀等非常簡單的醫療儀器;及至今天,你能想像的醫療儀器,內地都能夠做到。」
眼光獨到投資貝瑞和康
醫療產業投資只是啟明創投的其中一環,旗下創投基金的投資領域,還包括互聯網消費、信息技術及清潔技術。啟明創投旗下醫療產業投資項目的名字全部「響噹噹」,除了中信醫葯、惠泰醫療、以及掛號網等,還包括近期成功在深交所成功借殼上市、從事無創體外產前診斷技術的貝瑞和康。
貝瑞和康2010年成立至今,成功開發無創基因檢測技術,讓醫護人員及父母在胎兒尚未出世前,可預知胎兒會否患有嚴重遺傳病。相關技術目前除可應用在產前檢測,將來更有機會用於早期癌癥篩查。
回首啟明創投2013年投資貝瑞和康的決定,可謂讓市場嘖嘖稱奇。「對啟明創投來說,早年投資貝瑞和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決定。未來10年至20年,全球基因排序技術或會出現大躍進。」梁穎宇透露,當初曾於同一時期考慮華大基因及貝瑞和康,但觀乎貝瑞和康擁有優秀管理團隊及管理方式,貝瑞和康的業務除了具前瞻性,更願意付出成本及時間,開發更高質量的產品,成功打開與內地重點醫院的合作渠道,故在兩者之間,決定投資貝瑞和康。
內地醫療產業為何擁有巨大投資價值?梁穎宇指出,除了獲得以10倍計的回報率,內地作為全球第二大的醫療產業市場,既可以較低成本開發產品,在可見將來,相關產品更可伸展至環球其他發展中國家銷售。她說:「美國單一藥物的研發成本一般達30億美元至40億美元,相反在內地只消30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可見中美兩地的藥物研發成本,實在是『差天共地』。」
除了享受較低的研發成本,憑藉質量及規模均呈現放射式增長,內地藥物研發由過程停留在「山寨」營運模式,到今天晉身世界級水平,有望衝出內地、進軍海外。梁穎宇指出,當前內地藥企大多已獲得「良好生產規範」認證 (Good Manufactruing Practice,GMP),不過仍未達到國際認可的「動態藥品生產管理規範」(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s,cGMP)標準。她期望,內地藥企淘汰現有生產廠房、提升生產設備水平後,藥企可達至cGMP水平。
冀內地藥企搶先研發嶄新技術
雖然內地醫療產業正朝向世界前列位置,但這並非代表毫無缺點。梁穎宇說,內地進口藥物仍然相當昂貴,導致部分內地居民仍然難以負擔醫療費用。她舉例說:「內地兒童若要注射疫苗,每支費用約為200多元人民幣,而一般兒童在成長過程,需要注射20支疫苗。」她期望,日後內地開發疫苗的成本可以降低之餘,質素亦可提高。
內地居民生活水平日趨提高,為內地醫療產業帶來的龐大商機。梁穎宇期望,未來10年,內地的醫療產業可以更創新,並且晉身世界級水平,「我期望內地的醫療產業不止抄襲西方技術,更可搶先研發嶄新技術,傲視全球。期望最低限度在醫藥研發做到這點。」
香港經驗
樂見香港初創企業成功跑出
香港政府近年鼓勵年輕人創業之際,與內地和美國相比,香港初創企業的數量仍略嫌不足。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穎宇慨嘆,香港創投者數目不足,加上香港的天使投資者抱投機心態,未必能給予香港創業者實際營商建議。不過,她仍看好香港創投圈未來的前景,相信本港將來仍有大型初創企業成功跑出。
梁穎宇表示,香港創業人難以找到投資者,即使找到創投者,但因創業投資者多欠缺創業的經驗,而且通常都是投機者,亦是投行家出身,未必能傳授公司運作等實際營運經驗和概念。
此外,梁穎宇指出,很多創業者遇到困難時沒有尋求幫助的途徑,主因是創投者本身都缺少市場視野和人脈,而且欠缺有經驗的顧問從中給予意見,導致香港創業風氣,始終遠遜於美國和內地。
創投者未能與時並進
即使昔日成功的創業人轉投創業投資行列,梁穎宇認為,他們的經驗未能與時並進,不熟悉今天被視為大熱的科技項目和行業趨勢,故難以提供相關的創業經驗給創業者。另外,新的投資人未能成功接棒,造成今天本港創投人才現短缺。
那麼,香港創業投資及創業圈的前景,是否就是一潭死水?梁穎宇並不同意,她仍對香港創投前景抱有希望。她直言,即使香港現時沒有創新科技和創業成功的好例子,但她樂觀相信未來將現成功個案,「雖然未如阿里巴巴及騰訊,但相信會有大型科網企業在港誕生,屆時香港的創投界,可望取得大躍進。」
內地經驗
內地創業投回本期愈來愈長
今天內地創業風氣追上美國之際,內地創投的行業前景卻非一片光明。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穎宇更認為,現時內地創業投資正處於寒冬:「昔日創投公司只須3至4年,即可『養大』公司,只要能夠上市套現,即可功成身退;但今天利用股市退出時間較昔日為長,一般個人天使投資者或創投基金,平均要花上投資7至8年,才有望取得回報。」
一眾初創企業要存活下去,梁穎宇有何建議?她認為,有意創建科網公司的創業人,要建立能幫助創業者的團隊,因為團隊好重要,而且亦要找到一個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的運營模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年大力推動的概念。林梁宇認為,內地創業公司抱理念和熱情,願意不斷嘗試不同商業模式營運公司,故此中國創業公司一般擁有較強實力。
內地創業家拼搏精神取勝
「內地初創企業的死亡率較美國為低,其一是內地的創業團隊較為『肯捱』,其二是內地創業成本較美國為低之下,促使更多人願意承擔創業的風險。」梁穎宇稱,美國工資普遍較高,一旦創業人遇上失敗,寧願重新打工或轉投其他創業團隊工作,加上個人主義作祟,創業失敗的比率較內地為高。另一方面,中國內地創業成本低,當一個公司創立有關新的業務,就會有其他創業者一窩蜂創立同類的公司。
2000年科網熱潮前後,梁穎宇於美國求學,游走於美國科網企業及創投之間,至2003年方才回流香港。今天作為創投基金合夥人,梁穎宇如何評價今天以及處於科網熱潮的科網企業?她認為,2000年前後的科網公司不賺錢,亦沒有一個商業模式及欠缺賺錢的策略,現時的科網公司有本身的商業模式去賺錢,所以現時公司追求實際的收入,而不是單追求一個概念。
互聯網+
遠程醫療發展障礙重重
坊間不少評論認為,在今天大力提倡「互聯網+」的年代,若為醫療產業滲入互聯網元素,可謂「如虎添翼」。梁穎宇卻認為,中醫行業今天要與互聯網融合仍有相當難度,加上法規限制,遠程醫療 (Telemedicine)要取代傳統醫院營運模式,仍要克服多重障礙。
「遠程醫療直到今天仍難以淘汰傳統醫院的營運模式。」梁穎宇說,大數據(Big Data)企業通過醫院將病人數據上網,從而開發商機,但是醫院普遍視病人病歷為私人資產,不會放上網供其他人參閱,再加上各地政府擔心私隱問題,使不少海外電子病歷公司難以找到合作對象。
投資者處處碰壁
正因為私隱及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梁穎宇表示,近年不少遠程醫療的公司均陷入經營困難的局面,加上投資者不諳互聯網醫療的投資之道,很多基金都因此損手。她說:「現時大多數參與遠程醫療投資者是互聯網基金而非醫療基金,另外,醫療產業仍受大量法規監管,投資者處處碰壁。」
中國地大物博,若要加強醫療行業的滲透率,難以捨棄發展遠程醫療。對於內地發展遠程醫療,梁穎宇有何忠告?她說:「內地若要成功構建遠程醫療產業,須成功建立渠道,既要讓病人能夠找到合適他們的醫生,醫生亦可透過互聯網,從中找到他們需要醫治的病人。」除了溝通渠道與溝通網絡,她強調,同時需要政府「由上而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