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許久的股指期貨市場再起波瀾。據彭博25日報道稱,荷蘭高頻交易公司IMC BV公司發言人Ian Bickerton表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針對該公司去年在中國股指期貨市場的活動對其進行調查。這是在去年A股市場遭遇異常波動之后,中國又一次對股指期貨市場高頻交易出手。
監管出手查貓膩
在收到中國證監會有關IMC BV上海附屬企業期貨交易問詢后,Bickerton在電子郵件中寫到,IMC與外部顧問確認過,本公司在中國的期貨交易活動遵守所有適用的監管規定和交易所規定,IMC相信,中國證監會評估完資料后,將會給出正面答復。
據《金融時報》報道,IMC上星期四便已“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調查”,表示充分合作,但拒絕提供更多細節的探討。“IMC與監管機構之間的討論都是正面積極并有建設性的,且公司已向外部法律顧問確認,所有期貨交易活動遵守并適用中國的法規和交易規則。”公司發言人表示。
近年來,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頗受中國市場的券商及對沖基金的歡迎,但行業體量始終不大,自2015年股市下挫以來更是舉步維艱。此次中國證監會針對IMC BV的問詢,并不是自去年夏天A股市場異動以來第一次針對外資高頻交易機構展開的調查。
去年8月,美國對沖基金Citadel因高頻交易員涉嫌以“spoofing”(剃頭皮)方式進行欺詐,其在中國的賬戶被中國證監會的暫停。“spoofing”是指一種操作手法,指投資者提交一份買入或賣出期貨的合同訂單,但在真正交易完成前撤單。
去年11月,公安部指揮上海公安機關逮捕了兩名伊士頓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中國高管,此案件因涉嫌境外遙控指揮、境內實施交易,作案手段隱蔽、非法獲利巨大、涉嫌操縱期貨市場而引起了軒然大波。
伊士頓國際貿易公司由兩位俄羅斯交易員于2012年在香港注冊。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貿易公司通過高頻交易,以不足700萬元初始本金,在中國股指期貨市場非法獲利20多億元人民幣。本月初,上海檢察機關起訴了伊士頓貿易公司,罪名是涉嫌價格操縱和自成交。
神秘的猛獸
高頻交易因其穩定高收益和神秘性而一直在業內備受關注。各國的監管機構與學術圈均從自身角度出發,對高頻交易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但由于交易策略的復雜性,各個組織對“高頻交易仍然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概念。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下稱“CFTC”)將高頻交易定義為由專業交易者使用,在日內交易多次的交易策略。高頻交易商利用數量化方法和算法系統,快速獲取、處理交易指令信息并生成和發送交易指令,在短時間內多次買入賣出,以獲得利潤。
歐洲證券監管委員會(CESR)認為高頻交易是自動化交易的一種表現形式,該種交易利用復雜的計算機和 IT 系統,在日內短暫持有倉位,通過超高速交易不同交易平臺之間的金融工具來攫取利潤,并在日終不持有新增倉位。
隨著高頻交易的市場影響力不斷上升,各種對高頻交易潛在的負面影響的擔憂和質疑也隨之而來。 自 2009 年下半年開始,SEC 和 CFTC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高頻交易的監管措施。
2009年8月4日, SEC主席Mary Schapiro宣布,SEC將會發布閃電交易禁令,2009年9月SEC正式提議禁止閃電交易。閃電交易,即指高頻交易商能夠比其他市場參與者提前數毫秒看到市場中的交易指令,造成不公平競爭的交易。
由于不同國家地區具有不同的法規和交易系統, 大多數非歐美國家和地區的高頻交易相較歐美國家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然而,上海期貨交易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黃佐钘曾在《高頻交易所引起的監管問題》一文中提及,高頻交易如何改變平均交易規模的因果關系還未知。很難判斷是高頻交易的操作改變了市場的交易結構,還是因為市場分割導致參與者將指令分割成一個小的指令包并把這些指令包發送到不同的市場進行成交。
黃佐钘認為,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式下跌事件表明,高頻交易公司沒有觸發下跌,但隨著他們的快速撤離,加劇了市場流動性危機。在SEC和CFTC聯合顧問委員會的報告中已經提及這一影響。關注的重點是:高頻交易公司采用快速和自動執行的算法可能增加正常及騷亂市場條件下的短暫波動。例如,通過一個錯誤的算法執行可能引起大量的非期望的買或賣,這種現象可能被某些投資者無法迅速解釋市場上流動性變化而被放大。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前CEO Craig Donohue于月初曾發表觀點稱, 高頻交易仍然是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會出現問題,也總有需要市場去監管的漏洞。在Donohue看來,無論是電子交易或是高頻交易都不是完美的交易系統,必須找到平衡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要爭取一個公平完整的市場”Donohue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