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巴鐵”遭質疑:用偽創新挫傷民眾熱情

2016-08-15
来源:新京报

  8月10日,中國的“立體快巴”——“巴鐵”試行的消息,抓住了國際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版面,被視為一場驚豔的亮相。這種完全依靠電力驅動的大運量寬體高架電車,也被稱為“陸地空客”,具有地鐵般的運力功能,卻能像巴士一樣在地面上運行。

  據Youtube的視頻顯示,“立體快巴”的高架電車下層鏤空,車輛可以從底部穿過,上層能載客1200~1400人。由於采用電力驅動,時速可達60公裏,而造價只有地鐵的20%左右,制造者稱能減少現有主要交通幹道35%以上的擁堵狀況。如果真能兌現承諾,對每天飽受堵車之苦的民眾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事實上,早在1969年,美國建築師克雷格·哈傑茨(Craig Hodgetts)和萊斯特·沃克(Lester Walker),就曾夢想把類似“立體快巴”的創新交通工具付諸實踐,以解決紐約交談擁堵的狀況。他們毫不謙虛地建議重新設計一部分紐約市,並稱這項創新設計為Bos-Wash Landliner(跨界車)。

  然而,四十多年過去了,建造“跨界車”的想法,因無法解決許多實用性問題而擱淺,從未真正啟動開發。眼下的“巴鐵”經首次路試後,人們發現這一盼望已久的“創意”,似乎並不如想象中那般優秀:

  首先,低矮的車下空間將對其他車輛產生影響;其次,過重的車身對路面會造成損毀;此外,限制高度、轉彎半徑、過十字路口、過立交橋等日常出行中的常見問題,“巴鐵”項目團隊也並未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2016年初,“巴鐵”的總設計師宋先生曾向媒體表示,他已經安排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所汽車工程院,進行評估TEB設計的可行性。然而交大研究所所長在一份報告中,否認與宋先生有任何牽連。與此同時,交大研究所副主任和兩位教授稱,他們確實進行了設計分析,但這純屬個人行為。

  而根據交大教授們的評估,認為此設計“基本可行”,但“並不完美”。同時,西南交通大學也否認參與了這項技術的研究開發,僅承認“牽引動力實驗室兩位研究人員,曾與該公司進行可行性會議”。

  有鑒於此,《環球時報》發文質疑:“巴鐵”項目背後實際上是網絡金融P2P的理財公司在操作,他們“一直在吸納投資人的存款,並承諾高額利息,但其資金鏈風險很高。”《中國青年報》也披露:目前“巴鐵”科技公司的投資方“華贏集團”,正進行私募基金募集。

  這種不斷向投資者,尤其是老年群體融資的現象,不禁令人聯想起震驚全國的“e租寶事件”、以及曾經的漢芯、麒麟操作系統醜聞——以創新為名騙取國家科研經費。

  中國政府和社會鼓勵創新。但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裏,如果以創新為幌子,運作不切實際的項目,實為圈錢的實例過多,將挫傷廣大民眾的支持熱情。等將來有了真正的創新項目時,誰都不願參與其中了。因此,對於 “創新”,特別是需要巨資的所謂“創新”,首先一定要切實地辨別真偽。

  陳思進(資深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顧問)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