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孫劍離職,加入曠視科技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傳聞成為業界的焦點。孫劍博士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
成立于上世紀末的微軟研究院,被業內視作科研領域的黃埔軍校。目前國內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中有很多出自于微軟研究院。
“當時的中國研究人員能夠進入微軟研究院就好比‘朝圣’,它對于中國計算機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個啟蒙的作用。”依圖科技的創始人林晨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走出“理想國”
8年前,林晨曦也像孫劍一樣,放棄了頭頂的微軟光環,跟著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王堅一起加盟了阿里,成為阿里云的最早一批組建者。
林晨曦回憶道:“當時我們一起離開的有十幾個人,我們走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王堅,他說跳出微軟是為了實現更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跟著他出來了。”
提起微軟,林晨曦還是有很多的感慨,那是承載他青春回憶的地方:“在微軟研究院最大的好處是自由,你可以盡情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我們從不用為預算經費擔心。比爾對微軟研究院的定位就是——為人類思考未來。你只需要做一個未來的思考者,就這么簡單。”
2008年,林晨曦跟著王堅離開了微軟,加盟了阿里。“要知道2008年微軟還處于巔峰期,員工自我感覺很好。很多人不理解:能進微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為什么會去中國公司?但是王堅當時是有自己想法的,他去做阿里的CTO(首席科學官),成為第一批致力于把云計算升級為國家戰略的人,也把中國公司推向了國際舞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林晨曦這樣評價王堅當時的“出走”。
而林晨曦自己心里的那顆小小的種子也在悄然等待發芽。他和現在的依圖科技合伙人朱瓏都把人工智能當做自己的終身事業。“我們太想做人工智能了,覺得這是自己一輩子要做的事情。但當時條件還不成熟,朱瓏在讀博士,阿里云也才剛起步,等到阿里云做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出來了。”
朱瓏的導師AlanYuille是霍金的學生,MIT計算機學院的創始教授。朱瓏也是MIT人工智能實驗室早期的中國學生,師從AlanYuille教授從事計算機視覺的統計建模和計算的研究經驗;也曾在深度學習鼻祖YannLecun的實驗室研究圖模型和深度學習。這樣的科學背景和林晨曦一拍即合——成立了依圖科技。
依圖目前主要致力于計算機視覺、圖像視頻智能理解和分布式系統及大數據應用的研究工作。
去年蘇州公安以此為突破口,迅速摧毀了一個專門盜竊出租車頂燈、計價器的犯罪團伙。在人臉識別應用上,依圖也與蘇州市公安局合作開發了靜態人像比對系統,利用“黑名單監控模式”的人像卡口系統為公安部門提供在逃人員線索信息。
在金融安全領域,依圖與招商銀行等合作開通了銀行大廳開戶的身份認證、自動取款機上的人臉識別、遠程開戶系統構建以及社區老人生存認證等服務。今年下半年,全國十幾個城市的居民無需銀行卡,靠刷臉就能在自動取款機上提款。
提到目前三段不同的經歷帶來的感受,林晨曦說:“人們都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這只是第一個階段,到了某一天,你會想著希望讓自己做的事情更有影響,對社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應。”
創業熱情驅動
不過對于微軟研究院,林晨曦始終還保持著那份最初的情懷。只是世殊時異,此后谷歌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再有BAT崛起,很多中國人才有了更大的選擇權,整個生態環境和十幾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
林晨曦的好朋友,也是他的同學,前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王佳梁,如今是觸寶科技的創始人。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時由于國內的創業環境遠不如現在,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于是就想去微軟工作,到那個聚集了科技界所有才華橫溢充滿抱負的IT精英的地方。”
最后促使王佳梁做出創業決定的,是和朋友間的一次打賭。一次聚會中,他拿出了新買的手機炫耀,但是卻遇到了輸入不方便的尷尬。這讓王佳梁腦中閃現出一種全新的設計,并開始和大家討論。當時編程高手王健號稱自己一個周末就能實現這個想法的雛形,于是王佳梁與其打賭,如果他能做出來就一起辭職創業。結果王健果然只花了一個周末,一種全新的輸入法原型就出現了。很快,更多新的點子涌了出來。
在完善這個智能手機輸入法軟件的過程中,王佳梁看到了這個產業巨大的空白和商機。懷著一直以來對創業特有的熱情,王佳梁和另外兩位創始人決定放棄在外企的高薪工作,為夢想而奮斗。
不忘初心
盡管離開了微軟研究院,林晨曦說他依然會記得2005年,當時還是研究院一名實習生時被邀請到比爾·蓋茨家里。
在經過嚴格的安檢,穿越漫長的長廊后,他們在后山的草坪上野餐。林晨曦還記得一個有趣的細節,“比爾為人很隨意,當時他的襯衫上還粘著一顆飯粒。”
比爾和學生們隨意地聊天,有一個學生的問題讓林晨曦至今還清楚地記得。
“當時一個學生問比爾:‘微軟公司那么成功,您還有什么遺憾?’比爾說,他的創業是從計算機開始的,但是他一直的愿望是希望計算機有朝一日不僅是一個PC,而且是一個能聽、能看、能說的機器,但是微軟發展了那么多年,他始終還沒有看到,有些遺憾。”
也許是蓋茨的這番表態,在當時的林晨曦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要讓計算機變得“能看、能聽、能說”。
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從理論到現實的差距大為縮小,這為更多像林晨曦、王佳梁、孫劍這些懷有理想的人們走出研究院,實現更為廣闊的理想提供了空前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