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古民居保護的黃山“模式”:守住徽文化“筋骨肉”

2016-06-03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黃山6月3日電  作者 張強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發祥地、皖南民居集聚區,也是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域。記者近日隨安徽省政協組織的“江淮行”活動深入該地,探訪徽州古民居的“前世今生”。

  皖南民居是中?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現存于世的多集中在黃山市。皖南民居與皖南山水地理、徽州文化緊密結合,保留了大量代表漢族儒家文化的宗法制度遺存,如宗祠、牌坊、民居、水口、道路、橋梁等,其中以古民居最為典型,雕刻精美,粉牆黛瓦馬頭牆,形成了獨特的徽派建築。

  黃山市文物局副局長何紅玲說:“因黃山地處偏遠,受戰火等因素影響小,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古村落。”

  據介紹,2009年,黃山市全面啟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約投入60億元人民币,完成101個古村落的規划編制,實施101個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的保護工作,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467幢,打造了事業、產業方面的新型業態19類964處。

  在此基礎上,2014年,黃山市又啟動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對古城、古鎮、古村落、古街等4個空間形態類的古建築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進行保護利用。

  截至目前,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22億元人民币,其中約70%資金來自民間投資。在被注入新鮮“血液”後,黃山市拓展出藝術會所、民宿客棧、特色酒吧等12類產業方面的業態和文化教育、名人故居等7類事業方面的業態。

  “湖邊古村落景區是黃山市13處古民居集中保護地之一,承襲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古村意境,是新安江環境治理與‘百村千幢’工程的完美結合。”黃山市新安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齊學峰說。

  堅持古民居保護與利用並重,是黃山市守住徽文化“筋骨肉”的“秘訣”,把古民居利用起來是對其保護的有效途徑。其中,發展民宿產業便是其中一隅。“黃山市的古民居利用率約佔50%,民宿客棧有300多家。”黃山市文化委員會總工程师胡榮孫認為,發展民宿產業、打響“徽州民宿”品牌,既是對黃山市“百村千幢”工程建設的促進,也是盤活存量、再造鄉村、開啟黃山鄉村度假新模式的有效載體。

  胡榮孫介紹,自2016年起,黃山市將實施徽州古建築的集群化布局、核心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提升、基礎資源數據庫建設、安全防范四大工程,積極探索市場化保護利用新途徑,推進整體形態古村落和單體形態古建築的保護利用,因地制宜改建一批徽州民宿、村史館、姓氏博物館、好人館。

  “十三五”期間,黃山市將實施徽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工程,建設徽州古建築基礎信息庫,推進攝影、寫生、演藝、收藏等衍生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完)

[責任編輯:郭美紅]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