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青年創業團隊角逐廣州青年創業大賽大獎 近九成創業青年盼望資金支持
5月26日至28日,由團市委、市科創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委臺辦、市青聯聯合主辦,廣州市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廣州青年創業大賽總決賽評審活動在廣州舉行。
本屆大賽共計收到來自內地、港澳臺的創業青年申報的創業項目1932個,經過初賽、復賽激烈的比拼,決出100個優秀創業項目團隊晉級總決賽。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90后創業已經不再新鮮、大學生創業也受到了高失敗率質疑的時候,有一類創業者卻越來越吃香,他們是一群擁有獨特創意的技術狂人,盡管他們年輕,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源,但憑借著創意和技術的結合,也可以在創業圈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不禁讓人刮目相看。
總決賽期間,經過專家評審團、大眾評審團和媒體觀察團的層層“選拔”,項目初創組和企業成長組分別將誕生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勝獎5名,以及最具市場潛力獎、最具人氣獎、最具創新創意獎、最受媒體青睞獎各3名,獲獎名單將于近期在大賽官方網站(http://gzcy.youths.org.cn)進行公示。
“我們從過往兩屆廣州青年創業大賽中發現,創業青年除了需要資金、場地等基礎性的扶持外,更需要專業行業資源對口扶持。于是今年我們根據各領域創業青年的需求和困難,量身打造十大專項賽。”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廣州市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陳建霖介紹道。
互聯網、教育及其他、文化創意(服裝設計)、青霖計劃等四大專項賽凝聚各自行業資源,為本領域的創業項目提供結對幫扶服務;電子商務、主體藝術設計、高新技術(生物醫藥)等三大專項賽也依托承辦方企業優勢,為創業者提供產業資源、實操平臺等;南沙分賽區、從化分賽區、涉農創業等三大專項賽則依托轄區地域優勢,吸引創新創業項目落地,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三年來我見證了廣州青年創業大賽不斷創新、發展,逐漸成為創業青年認可、投資人喜愛的知名賽事平臺的過程。通過這個平臺,我也投資了許多優秀項目。”第三屆廣州青年創業大賽項目初創組主評委、VChello微投網、雷雨資本創始人俞文輝已經擔任了三屆廣州青年創業大賽的專家評委,他說:“對于初創青年,我想特別提醒幾點:第一,創業需要堅持,要有顆大心臟,承受得了孤獨和磨難;二是要善于擁抱新生事物,快速學習并運用新的技術;三是堅持創新變革,建立自己團隊和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最后一點,在路演和推介項目時要善于用走心、接地氣的介紹打動投資人或者評委。另外,當90后剛出現的時候,年輕可能是很大的優勢,但現實是慘烈的,如今的市場需要更有經驗、更成熟的創業者。”
創業故事1
智能玩具+平板游戲
“飛車”體驗好帶感
評審現場最火爆的攤位之一是一個叫做“口袋飛車”的項目。這是一款把智能玩具和平板游戲結合起來的產品,人們圍在攤位前,聚精會神地看著一輛小小的車模玩具“趴”在iPad上,隨著屏幕中不斷向后倒退的場景,小車仿佛不斷地向前沖,吃金幣、撞到石頭、撞車等動作都會讓小車相應地抖動、發聲、發光甚至彈射出去。這種新鮮的體驗和玩法帶來強烈的代入感,讓現場不少參觀者愛不釋手。
這款產品最早的創造者是3位來自中山大學信息科技與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他們是本科同學,這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通常會進入幾大運營商公司工作。但對玩具的熱愛驅使他們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決定,并與一位在玩具行業摸爬滾打20多年的從業者一拍即合,他們打算做一款把玩具和游戲相結合的產品,這在國外很火,在國內卻沒有人做。“有了idea就做吧”,創業開始了,他們成立了布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布塔科技創始人、CEO柯遠大是一個90后潮汕小伙,在創業的初期,他和他的小伙伴一無所有,唯一能讓他們突出重圍的就是技術。“我們申請了可見光通信原理的專利,這是制造這款產品的基礎,我們挑了創業中最大的兩個坑往里跳,一個是硬件,一個是游戲,研發成本很重,技術要求很高,做不到完美就是死路一條。”柯遠大坦言,他們用了一年時間打磨第一款產品,至今為止已收獲來自全球的400萬元訂單。
核心技術在手,連傳統的玩具制造商也找到了柯遠大,他們需要布塔科技這樣的團隊為他們的產品進行智能化、互聯網化的升級換代。但柯遠大認為,公司不可能把生產、研發、銷售全部承擔下來,他們作為一個技術團隊就應該專注于技術,最大化自己的優勢。
創業故事2
子承父業兩代人專注
研發平價純電動汽車
“現在國內節能環保領域備受重視,我們打造電動汽車新型通用底盤,支持全車型快充,并支持快速換電,解決電動汽車用戶充電難、續航里程少等現實問題,給未來電動汽車用戶更佳駕駛體驗。與同行業相比較,我們項目可用空間更大、車身重量更輕、動態行駛更穩定、成本下降30%。”新能源純電動汽車輕量化通用底盤項目負責人梅卡極向圍在攤位前的人們介紹道。
梅卡極是一位特別的“創二代”,他從父親那里接手的不是生意,而是技術和夢想。梅卡極的父親曾在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出于對電動汽車的喜愛,想自主制造電動汽車底盤。2012年他成立“KOTO(可托)專業電動汽車底盤設計團隊”,團隊成員來自清華、斯坦福、昆士蘭理工、華工等名校,專注于汽車底盤的再發明。截至2016年5月,KOTO技術團隊已累計擁有電動汽車底盤相關專利授權7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
梅卡極說:“我們潛心做研發,把產品做好,因為最終推向市場還是要以產品說話。很多人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們親身去打造一個底盤,鉆在庫房把它研發出來。”梅卡極和他的團隊希望做國民用車,“與國外類似項目相比,區別在于我們的產品更觸手可及,很多電動車雖好,但動輒幾十萬元,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一款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純電動汽車,低價不低質。”
記者楊洋 通訊員張奕思、莊茜蕓、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