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用設計應對亞洲社會議題

2016-05-30
来源:香港商報

獲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的韓國的「黃地毯」項目

  DFA全球徵集優秀作品

  用設計應對亞洲社會議題

  【香港商報網訊】繼東京、臺北、臺南、上海之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5月31日將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以「設計·。城市。未來。」為主題的設計對談會(深圳站),同時為今年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在全球範圍公開徵集優秀作品。

  四位來自香港和深圳的設計師包括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得獎者、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郝琳,2014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得獎者、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主席劉永清,2014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建合夥人劉曉都以及2015年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獎者、Contact Design Limited及The Contact Store Limited總監李港慧將分享及交流設計理念。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見證亞洲設計產業轉型

  作為香港設計中心其中一個旗艦項目,「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希望從亞洲的觀點嘉許優秀設計及設計才俊,表彰亞洲審美、亞洲文脈下的卓越設計。大獎自2003年創立以來,每年吸引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設計名家和新晉才俊報名參加。

  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共收到來自24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約1000份參賽作品,在由本地及國際公認的專業設計師和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的嚴格遴選,共評選出186名得獎者,包括10個大獎、1個文化獎、1個可持續發展獎、1個科技獎、15個入圍作品、15個金獎、27個銀獎、47個銅獎及69個優異獎。

  香港設計中心助理項目總監周詠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過去13屆「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因時而變,隨著社會、環境、趨勢的變化不斷調整,為設計師及商界提供一個分享設計經驗的平臺,并且向公眾展示了如何利用設計解決亞洲的社會議題,同時因應變化的環境、氣候、文化帶來的影響,以及藉設計力量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早期的參賽或獲獎作品,很多屬於電子產品,這幾年多了環境、物料研究、保育、社會創新以及與傳統文化、工藝結合的作品。可以說,DFA見證了亞洲設計產業的轉型和影響力的提升。」

  彰顯社會創新設計力量

  亞洲幅員廣闊,各地區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及社會和經濟發展。設計在解決民眾日常生活面對的挑戰,其角色日趨重要。

  周詠賢特別提及獲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的韓國三星Activewash洗衣機項目。「韓國人喜歡先用手洗然后再用機洗,(這個項目)去到日本市場可能完全不適用,但是它卻非常能夠滿足當地小區需要。」該獎重視項目的持續性發展。周詠賢以2011年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的「區區肥皂」為例,「這個項目同樣至今仍在運作,亦都證明設計是能幫助市場循環,維持甚至提升產品商業價值。」她也強調,有別於其他設計獎項,DFA「不要概念,一定要實踐到,有人試過用過,可以接受到市場反饋。」

  近年來,DFA日益凸顯人文關懷,關注亞洲文化傳統,致力尋根或重新詮釋文化。如獲2014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曬日子」,以尊崇自然的態度,取傳統之長,創造獨特的當代設計。曬,長久以來是華人社會保存食物的方式,現在經設計師轉移技術,成就當代設計。2013年拿下DFA組別獎金獎的Tea Party項目去年以續集「混得好」更上層樓獲得大獎,「它令到飲茶這種中國人傳統的年輕化,將飲茶跟音樂、舞蹈、服裝……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調茶師的角色,是一種從傳統創新的系統整合,為年輕人提供一種新的品茶方式和生活態度」。

  社會創新的設計讓人看到設計師如何在這新世代,不斷嘗試以創新觀念改變社會的努力及其效果。周詠賢提及曾獲2011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由日本設計師太刀川英輔在日本核災后所作的OLIVE項目。

  另一個例子是獲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的韓國的「黃地毯」項目,「黃地毯」是「為孩子建立安全小區計劃」。與之一脈相承的則是「用設計撲滅罪行計劃」,這個以社會設計和小區參與設計預防罪案的項目曾獲2014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在首爾鹽里洞街區和孔津中學率先實施,兩年后在首爾其他低收入和老年人及單身女性小區推廣、進而被韓國其他大城市如仁川和釜山效法。除有效降低犯罪率,增加居民對小區的責任和歸屬感外,也見到主導角色的改變,設計師成為聯繫小區居民,鼓勵他們發聲的媒介,令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雖然這些作品不是一件很漂亮的產品或者一本很美的書,但是它們真的在小區有很大的無形影響,是現階段設計師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最好例證。」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案例分析——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間質量,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在新與舊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亞洲模式。

  打破邊界 多層融合

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鳥瞰

  獲2015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的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被評審陳志毅稱為是「將平常的文化遺產保育,轉化為出色的城市再生項目」。就此項目的規劃思路、策略及背后的設計理念,記者采訪了作為項目總規劃師和總建築師的the Oval partnership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創始董事羅健中及項目主創設計師、歐華爾董事郝琳。郝琳認為,「一個地方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沒有必要把它的記憶都抹掉再重新來,就像考古一樣,應該看到每一個層次里面存在的東西。」羅健中則笑著補充,就像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所說的,好的城市里面可能有25個層次,對於規劃者來說,不但要看到這25層,還要有一個管理系統,能把25層整合在一起,「真的城市就是這個樣子」。

  亞洲特質放進設計

  亞洲的舊城改造究竟怎麼樣進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有沒有一套適合亞洲人的模式?「照搬歐美模式,以我們的經驗來看是行不通的,因為亞洲的地價很高,文化、經濟環境不一樣;再用以前那一套,就是城市中心統統改成一個個shopping mall,經濟上也已經不可行。」羅健中如此表示。而郝琳則認為:「亞洲社會確實跟歐美都不一樣,比如亞洲往往是高密度的社會,城市化速度確實很快,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美食,因此怎麼樣把亞洲社會的特質放進城市設計里很重要。正好伴隨著經濟騰飛的過程,亞洲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這個項目開始前,成都人也在焦慮,怎樣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處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上,成都借遠洋太古里項目實現了自己的飛躍,使之成為可持續性城市發展的一個典範,也是未來成都的都市生活心臟。」

  意識舊城原來是寶

  通過持續幾年的非常香港、城市日記等社會創新項目,歐華爾進行著自己的公共空間R&D計劃。「研究不同階層不同心態的人會怎麼樣處理與空間的關系,需要什麼樣的公共空間,如何通過公共空間建立社區認同感……然后把這些經驗放在我們的項目上面。舊城改造要想做得好,一定要明白這個地方的故事在哪里,不但是歷史,也是人的故事。有這些故事,地方更生動,人就可以跟地方發生關系了,也會慢慢意識到所謂的舊城原來是個寶貝。」

  整體考慮人文商業

  羅健中坦率地說,我們的秘密里面有兩點,一個是整體考慮。「不但只是考慮錢,我們會把文化、歷史和商業一起考慮,無論是北京三里屯還是成都大慈寺的太古里,抑或灣仔的藍屋項目、非常香港,都是同一個理念,就是做能夠做出來的、人性化的舊城改造,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結合人性,商業邏輯以及對整個城市的貢獻同時考慮。所謂符合人性、就是要讓不同的人可以發揮他的潛力,要很多樣化。在每個項目的頭一個階段,一定要做一個很深入的項目策略研究,不光是建築策略,也包括商業策略、財務策略,單純商業考慮肯定不行,做出來的東西不會是好東西,單純人文考慮沒有商業運作,只是空談,最后東西也建不起來。」

  顛覆自上而下規劃

  羅健中口中的「另一個秘密」就是「整體的團隊的工作方式」。「我們的方法跟扎哈哈迪、弗賴特蓋瑞是相反的,我們要跟所有的人一起去做workshop。有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客戶自己提出來的,他可能不是建築師,但也可以有很好的想法,我們的專長就是把最好的想法結合在一起。我們經常開頭腦風暴,不是自己蒙著頭開,而是跟業主、專家、政府官員甚至是市民一起開。比如項目中『快里慢里』的概念就是太古的一個director提出來的。他問可不可以有一個『快里』,就是更多人去的主干道,只有這些是賺錢的,后面這些尺度很深的商業空間很少能賺錢,不如結合成都人享受物質文化的生活態度做一個『慢里』,大家一起就能想到這樣的想法,你要創新一定要吸納很多不同意見。」

  歐華爾有10個全職的建築師從2011年開始常駐成都,「光專家會議就開了不下十幾次二十幾次,專家里面有大學教授搞古建、搞城市設計的,還有一個老教授是專門研究成都老房子符號的……我不能說完全是自下而上這樣的工作方式,但是確實完全顛覆了自上而下的規劃方式。」郝琳認為,其實內地城市規劃被很多硬性、技術化的規劃條例所限制,將來可能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像高度、容積率這樣的東西最終還是應該跟項目的潛力、跟城市必然的發展規律包括文化歷史做一融合,像「快里慢里」就是跟更加軟性、也更加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這樣一個東西結合在一起,這一項目對中國城市規劃的啟發實際上是怎麼樣打破邊界,進行融合。」

  點趣城市公共空間

  在郝琳看來,成都太古里項目的本質還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質量」,「更精彩的是里面的虛空間,廣場、街道甚至是這個項目跟所有其他項目臨界的地方,它的觸角觸及到更遠的地方。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質量包括處理一些空地、燈光要花很多錢,但是最終會讓這個城市里所有人受益,讓人重新回到城市中心。」結果是,「所有的商家都明白了我們的故事,他們願意做出改變,在項目建造的過程中,他們的裝修、概念都跟著『快里慢里』的動作走,這是第一個有趣的地方;第二,項目落成差不多一年多了,你會看到項目周邊的其他商家實際上也在跟著項目一塊在跳舞,逐漸修改自己的店面,調整他的業態,隨著項目的進行,這個城市正在向一個更高質量、甚至更有趣的方向邁進,你會發現,這個項目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成都太古里項目地處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大慈寺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羅健中驚嘆這是一個「真正的城市中心」,「在這個項目里,歷史、文化、購物、酒店、辦公、地鐵連結有機融合在一起,比三里屯太古里更全面、更進一步,充分展示了城市中心的聚合力,堪稱我們的第三代規劃產品。」不過他提醒道,「這個(成功的)公式沒那麼簡單,單看一點或者只看表面是很難復制另一個太古里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其實這個項目里面97%至98%的建築是新蓋的、符合現代商業標準的商業空間,不是老建築,否則就是寬窄巷子了,商業上根本不可能成功。」

  相關鏈接

  香港設計中心自2003年起設立DFA設計獎,探討設計師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并表揚杰出設計領袖和在亞洲區內具商業成就或影響的優秀設計元素,亦嘉許香港的新晉青年設計才俊。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認同各種各樣體現亞洲美學、文化,并在亞洲具影響力、給亞洲設計,能創造潮流的設計。第14屆「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報名截止日為6月30日。來自全球的參加者,其設計作品已於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間於亞洲市場推出,均可遞交作品。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