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臺商二代東莞創業記

2016-04-29
来源:南方日報

  臺商二代許嘉豪的工廠使用大型的7軸機械手臂,將原來需要兩個月的工序縮短到4天。

 

  東莞臺商二代的年歲漸長,接班的話題近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圖為林柏偉(中間站立者)在和創業團隊討論業務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很多臺灣商人來到東莞設廠,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奮斗和生活,見證東莞經濟的騰飛與轉型。三十年后,他們的后代也已長大成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

  在和當年迥異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之下,東莞的臺商二代有的選擇接班,有的人傾向于再創一番事業……在這片父輩曾經拼搏過的土地上,這些年輕人們正嘗試以自己的方式,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這些臺商二代中很多人具有活躍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他們的創造力和東莞制造相互碰撞后,能夠擦出什么樣的新火花?

  1.臺商二代接班父輩并非易事

  今年3月,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在大麥客舉辦了2016年春茗晚會,時值《星球大戰7》熱映,晚會中的一場星球大戰的真人秀讓現場的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在舞臺上扮演“帝國士兵”和“黑武士”的,都是來自東莞市臺商青年委員會的成員,他們中既有東莞臺商的子女,也有從臺灣來東莞打工的青年臺干。而坐在臺下為他們鼓掌的,正是他們的父輩,東莞臺協總會及分會的負責人。

  長期以來,人們更傾向于把老一代臺商看作是創業者,而他們的子女則被視為接班人。隨著東莞臺商二代的年歲漸長,接班的話題近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東莞翔國光電董事長賴國恩20年前就把工廠開到了東莞茶山,如今他的兒子賴麒瑜正在接手工廠的事務。

  生于1981年的賴麒瑜,2002年從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物理專業畢業后,分別于2005年和2009年在父親創立的翔國光電蘇州廠和東莞廠工作。2011年他前往美國修得MBA碩士學位,如今在東莞翔國光電擔任副總經理。

  “剛剛畢業的時候,我的社會歷練不足,而從工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客戶往來、技術和財務方面。”賴麒瑜說。平時他每天7點就會到廠里,一直忙到晚上7點才離開。賴麒瑜每天行走在工廠的車間里中,對于印刷電路板的二十多個步驟他都了如指掌。

  “像我們這一行,不是說要去做什么革命性的創新,而是要去把每一個流程都理順,提高效率和利潤空間。”他說。

  接掌父親的事業,成為工廠里的一把手或二把手,并沒有外人看起來那么光鮮,其中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今年28歲的吳梁榮來到東莞已有6年,如今接手父親的工廠億諠精密,這個在厚街開了20多年的工廠,主要生產拉手等五金構件。“當年父親他們來到東莞,開廠的話幾乎做哪一行都能夠賺錢,但如今成本高毛利低,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并不好做。”

  吳梁榮的另一個身份,是東莞臺商青年會的秘書長,他看到過太多的同齡人在接班和返回臺灣的路上來回往復,真正能夠接班的人并不多。

  作為父輩,在東莞臺協會長翟所領看來,年輕人不愿意接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剛剛從學校里面出來,不愿意回到父親的企業去。“一是工廠的工作太辛苦,二是想自己闖一闖。”

  一位臺商二代告訴記者,由于父輩在商海摸爬滾打多年,比較強勢,子女畢業后即使回到父親的企業,也很容易被忽視和埋沒,得熬5到10年才能夠出頭。“這也是很多臺商二代不想接班,更愿意自己干的原因。”

  而無論是接班還是創業,臺商二代不得不處理好的,是他們和父親之間的那種微妙的關系。

  2.新老兩代臺商的觀念沖突

  “和港商相比,臺商對東莞有更深厚的感情。由于我們回家的便捷性和港商相比沒那么便利,因此臺商在東莞生活和居住的時間比在臺灣還多,”翟所領說,所以很多東莞臺商也希望下一代能夠繼續在這一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

  子女在長大之后來到了東莞,兩代人之間由于觀念差異而存在代溝,沖突也是在所難免。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許嘉豪的父親就在臺灣設廠生產鎏金佛像,2002年在東莞石排開設工廠。這是一個非常依賴于人工的行業,因為兩大工序雕刻和泥塑都需要由富有經驗的手藝人來完成。

  年輕的許嘉豪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3D打印技術,就尋思著能不能和工廠的生產結合。父親否定了他的想法,認為公司幾十年做下來的鎏金佛像才是正路,新技術只是年輕人的玩具而已,不值得去投入。

  “我把自己的想法匯集成為材料,回臺灣找銀行申請創業貸款,然后用借來的錢購置了3D掃描和打印的設備。”他說。

  經過兩個月的編程后,他把3D打印利用在小型佛像和塑像的開模上,并利用生產案臺的邊角料來成功開發了“創藝佛堂”項目,主攻年輕一輩的市場,新項目的成功使得他獲得了父親的肯定。

  之后許嘉豪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能否為這個傳統的塑像行業進行“機器換人”?

  好不容易才得到父輩的支持,此后,許嘉豪便從日本購置了7軸機械手用于雕像開模。

  在解決了過切、撞擊、換刀失敗和底座調試的問題,最后總算可以成功用于開模。以往大型塑像的開模需要師傅人手去完成,需要耗時兩個月。而在采用新技術后,只需要4天就能夠完成這個工序。

  “由于價值觀和認識的不同,我們兩代人之間難免會有隔閡。對于我們臺商二代來說,父親一代人很強勢,要讓他們認同太難了。”一位臺商二代告訴記者。

  和許嘉豪相似的是,吳森勝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父親的認同。

  2002年,因為父親在洪梅開拉鏈廠的緣故,吳森勝初中畢業后來到東莞,成為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首屆高一級學生。多年之后吳森勝并沒有接手拉鏈廠,而是到了父親的一家高爾夫球會所幫忙。

  當時,這家會所處于虧損狀態之中,學習企業管理出身的吳森勝調整了會所的經營模式,為會所引入團隊客,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專注于企業客戶的高爾夫商務旅游場所,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扭虧為盈,這也讓他在父親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對于我們這些臺商二代來說,父親既是長輩,有時候同時還是老板。你得拿出自己的成績單,才好和他溝通。”吳森勝說。

  3.臺商二代更熱衷服務業

  “東莞臺商眾多,隨著臺商二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前來東莞創業,這些青年非常有創意和想法,他們可以把許多創業項目帶過來。”東莞市臺商協會副會長陳宏欽說。

  2015年的東莞臺灣名品博覽會上,就專門設置了創新創業展區,為臺灣創業青年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

  與當年父輩創業時從事制造業不同的是,如今年輕的臺商二代更傾向于運用新模式和互聯網思維進行輕資產創業,服務業成為他們的首選。

  早在2008年,年輕的李彥樺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東莞,他馬上被這里的“臺灣磁場”吸引,因為他發現很多在美國讀書的同學都在東莞。兩個月后他再來到東莞籌劃創業事宜,次年創立了天櫟茗茶公司,為企業客戶定制個性化的臺灣茶葉伴手禮。

  上文所述的吳森勝,在得到父親認同之后,開始展開拳腳,把創業的方向定在臺灣人喜愛的咖啡上。他先是在會所里建了個600平方米的咖啡觀光工廠,做咖啡的烘焙,同時在會所里開了第一家咖啡店。

  臺商二代對品牌都非常重視,吳森勝把自己的咖啡品牌命名為“翹鼻子”。今年4月在南城西平開了第一家體驗店,年內會再開幾家,希望以體驗帶動咖啡豆的銷售。

  “如今東莞人對于咖啡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我希望能夠做高品質而又價格親民的產品,讓精品咖啡走進千家萬戶。”吳森勝說。

  1980年出生的林柏偉同樣把創業的方向選擇在服務業上。自2001年來大陸后,他在不同的臺資企業中擔任生產管理者的職責,這為他經營自己的生意打下了基礎。

  去年,林柏偉回臺灣抵押了房子,再加上自己原有的積蓄,在厚街成立了亞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完成了籌備工作后,他的O2O上門推拿品牌“太極虎”APP也在10月中旬上線。通過細化流程和服務標準,“太極虎”的生意很不錯,這也促使他思考下一步的計劃。

  這半年來,他拜訪了18家臺灣上市公司的老總,還有很多兩岸的商界精英以及私募精英,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他為公司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

  “我會在‘太極虎’加上健身的板塊。我和東莞很多健身房的老板們溝通過,他們也希望有軟件能夠做一些日常性的課表和資訊更新,以及會員管理。我的軟件可以免費給他們用,健身房的會員也會成為我們的會員。”他說。

  林柏偉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這部分的新功能,他在軟件開發會議的時候,每次都會邀請健身房的負責人或教練,看看他們的需求點在哪里。如今,林柏偉的公司已經敲定了天使輪300萬元的融資,未來他將利用這筆資金把業務擴展開去。

  對于臺商二代的創業,吳森勝還是保持著冷靜的思考。他認為,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會讓人的眼界迅速擴張,但很多人會忽略自己的執行力問題。

  “互聯網雖然快,但還是要以執行力為基礎,父親那一輩的執行力就非常強,這是我們比較欠缺的。哪怕你有很多好的想法,執行力不行的話那也白搭。”他說。

  4.整合資源實現抱團創業

  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正不約而同地選擇東莞作為他們的創業地。與父輩們當年舉目無親、白手起家所不同的是,東莞的臺商二代有著更多的資源,他們也從單槍匹馬走向抱團創業。

  2005年6月,在當時的東莞臺協會長郭山輝的支持下,東莞臺商青年會成立,這被很多人視作“迷你版”的東莞臺協。青年會初設的時候,定位是讓東莞的臺灣青年學習交流、積累人脈,為他們繼承企業打下基礎。

  吳梁榮說,如今臺商青年會總會登記的會員人數已經有300多人,加上各鎮街分會召集人所聯系的,大約有700人。“臺商二代創業遇到的困難其實還是資源,今年我們打算做一個公眾平臺,聚集各個鎮街的臺商資源,為臺商青年提供更多有效的資訊和資源。”

  而作為東莞臺商青年會的一員,有多年企業經營經驗的陳怡廷,最近兩年也在努力為臺商二代創業對接更多的資源。

  幾年前,陳怡廷回到東莞,一方面在東莞臺協協助臺博會招展工作,同時謀劃創業并承接父輩的資源。如今,陳怡廷已是東莞市勝昱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即901兩岸青年創業聯盟的負責人。

  2014年11月,陳怡廷聯合9名東莞臺商二代利用各自的資源眾籌創辦了東莞市勝昱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的901兩岸青年創業聯盟。

  “公司是個結合創新、創意、創業、創投、眾籌、市場推廣與展覽及資本運作的綜合平臺,并與各地臺商協會等兩岸有影響力的主流社團串聯和對接優勢資源,協助平臺成員在大陸開展業務。”陳怡廷說。

  去年8月,由901青年兩岸創業聯盟、東莞市螞蟻創業俱樂部和中天創意谷聯合打造的“蟻巢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給兩岸青年提供共同創業環境的眾創空間。創業者可以在酷似休閑咖啡廳的蟻巢孵化器內,得到如專利、法務和商業模式等創業基礎服務服務。

  據了解,如今蟻巢共有47個入孵項目,其中包括28個臺灣的項目,以及19個大陸的項目。

  為了讓平臺內的項目能夠有更好的資源,陳怡廷今年開始跨出東莞,希望為東莞的臺灣創業者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今年3月我走訪了杭州、蘇州、昆山、南京、淮安、天津等地有臺商背景的孵化器,達成了聯盟共識,并且與北京、廣州、深圳一線城市當地出名的孵化器也達成了合作。”

  陳怡廷說,創業團隊要的不僅是資金,更需要的是資源和人脈,從而實現商業模式的落地,然后得到市場份額。“我希望能夠聯合國內各大臺商協會下屬的青年會,讓各地的兩岸創業青年能夠形成一個緊密的關系網,彼此實現資源共享。”

  記者手記

  讓東莞成為臺灣青年創業熱土

  我們曾經多次聽說過老一代臺商單槍匹馬來莞創業時候的故事。他們在大陸無親無故,就像一頭頭開荒牛,懷揣著夢想來到東莞創辦自己的工廠,在珠三角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洪潮中覓得自己的一艘小船。

  老一代的東莞臺商多是做代工,通過接海外訂單來加工生產,之后賺取差價。他們對于工廠的精細化運營和成本控制極具心得,因此東莞當年的土地和人力要素紅利吸引他們來到東莞創業。

  他們的子女則不同。受過高等教育的臺商二代回到東莞,最看重的因素是父輩的資源以及東莞的臺灣氛圍。臺商二代的視野更開闊,更能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回到東莞,接班的能夠為父輩的產業注入新血液,創業的則能夠站在父輩的肩上闖出一片新的天空。

  和老一代臺商們受東莞的土地和人力要素資源等吸引來投資開廠所不同的是,如今東莞正有意識地結合自身的優勢,去引進臺灣創業青年。

  早在去年10月15日,松山湖(生態園)臺灣高科技園被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牌子,成為全國13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之一。11月,松山湖臺灣高科技園青創基地揭牌儀式在臺博會創業孵化區舉行。

  去年12月,《東莞市關于大力引進臺灣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實施辦法(初稿)》經市政府審批通過,由市財政安排5000萬元用于支持臺灣青年人才來莞創新創業,引進的重點方向為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機器人產業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創業基地還將為引進的人才提供培訓、啟動資金、辦公場地和房租等補貼。

  政府層面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對于臺灣青年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很多創業的臺商二代都非常看好大陸的市場,市場在哪創業者就在哪,未來會有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到東莞創業。但由于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資金和政策,更需要一些幫助他們融入環境的在地服務。

  引進臺灣的創新創業人才對于東莞的產業轉型升級來說是有利的。東莞傳統制造企業眾多,產業鏈完整,但處于微笑曲線兩端的企業其實非常有限。而不少臺灣青年具有活躍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他們的創造力和傳統產業相互碰撞后,或許能夠擦出新的火花。與此同時,兩岸青年,在創業過程中的相互接觸,也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并相互了解。

  在中國新一輪的創業浪潮中,臺灣青年并不會缺席。但東莞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成為他們創業的候選地甚至是首選地,則要看政府和民間的合力到底有多大了。

  總策劃:張東明 王垂林

  策 劃:胡智勇 郭其龍 肖開潤 甘雪明

  執 行:鄭佳欣 南小渭 郭文君

  采 寫: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影: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