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他的中國「魂」 著名漢學家孔飛力逝世

2016-02-22
来源:香港商報

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網訊】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於美國時間2月11日因罹患帕金森綜合征辭世,享年83歲。孔飛力師從著名漢學家、「頭號中國通」費正清教授,是繼費正清所代表的第一代漢學家之后,第二代漢學家的領軍人物。曾獲得過中國政府頒出的「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孔飛力同史景遷、魏斐德被合稱為美國「漢學三杰」,其所著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等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漢學研究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孔飛力逝世的消息一時引爆中文互聯網,不少網友發帖悼念--那個寫《叫魂》的偉大作者走了。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領軍人

  2月15日,荷蘭萊頓大學魏希德教授(Hilde De-Weerdt)最先在Twitter上發布消息,悼念這位杰出的學者。

  孔飛力1933年9月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1959年,孔飛力進入哈佛大學,師從歷史學家費正清和史華慈研修中國歷史,并於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與遠東語言學博士學位。

  孔飛力是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1978年,他接替自己的導師費正清在哈佛大學擔任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并於1980年-1986年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孔飛力致力於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90年代轉向中國海外移民史。

  他的一生僅出版了四部學術專著,每一部都擲地有聲:《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故鄉:海外華人的歷史思考》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孔飛力曾獲得過中國政府頒出的「世界中國學貢獻獎」。該獎項創設於2010年,是目前國際上搞中國研究的最高獎項。與孔飛力同在獲獎名單上的還有法國學者謝和耐、俄羅斯專家羅高壽等人。

  從「孔復禮」到「孔飛力」

  孔飛力的漢名原來叫「孔復禮」,1958年7月6日孔飛力曾與鼎鼎大名的中研院院長郭廷以先生有過一面之緣,郭氏在自己的日記中如此描述與踏入中國研究未久的年輕學者的見面:「下午一時半離華府,倬文、心園、宗一及張歆保、孔復禮二君相送。孔君系哈佛碩士,從事中國國民黨史研究,已習中文三年,談話頗為自如。」

  孔飛力之所以在內地的名字成為「孔飛力」,根據他自己打趣的說法是在1979年6月初次訪問中國的奇遇,當時中國雖然文革已經宣告結束,但餘燼猶熾,頂著「孔復禮」這個名字,當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批孔批林」運動中「孔老二」被欽定的一大罪狀「克己復禮」,於是孔的中國同行半開玩笑地勸他把名字改成不那麼孔老二的「孔飛力」,面對如此好意,孔氏欣然從命,但非常有趣的是這件事還有一個下文,待孔飛力完成研究回到美國后,一位來美的中國學者告訴他,他的這個新名字與中國某自行車品牌頗為類似,弄得孔氏哭笑不得。

  解讀清宮檔案著成《叫魂》

  孔飛力影響最廣泛的著作無疑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1984年,孔飛力到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從事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偶然接觸到1768年乾隆年間發生的「叫魂」案清宮檔案。孔飛力發現「叫魂」案是一個「理想案例」,從開始到結束,乃至細節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他在第一歷史檔案館花了8個月的時間理清這些材料。

  1990年,《叫魂》出版,當年便獲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最高學術獎之一「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盛世妖術」的故事。乾隆33年,一種叫做「叫魂」的妖術恐懼在中國爆發,人們以為妖術師可以通過人的發辮、衣物乃至姓名來盜取其靈魂為自己服務,而靈魂被盜者則迅速死亡。貫穿朝野的妖術恐懼引發了全國範圍的「除妖」、清剿運動。孔飛力用史家的精湛筆法重構了這場懸疑叢生、荒誕不經的舉國鬧劇,由此洞悉深埋在傳統中國社會和中國政治里的根本問題。對中國讀者來說,無論是寫法還是視角,都稱得上是一種巨大的震撼,「叫魂」當時成為一個學術熱詞。

  1999年,《叫魂》經陳兼、劉昶兩名學者譯入中文,孔飛力曾向譯者之一劉昶表示,「這本書寫的也是現在的中國」。

  「中國中心觀」代表人物

  在漢學研究界,孔飛力最大的成就在於「從中國歷史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中國」。

  此外,孔飛力是「中國中心觀」的代表人物,反對其導師費正清所倡導的「沖擊-反應」論。后者認為西方對中國的沖擊、中國對沖擊的反應,是19世紀以來中國歷史變化的根本內容和動力,而「中國中心觀」則強調從中國歷史內部的發展來尋找轉型變化的原因。此舉被視為「背叛師門」,但其不拘導師束縛獨立思考的作風受到學界贊譽。

  華東師大海外中國學中心研究員龔詠梅曾著書《孔飛力中國學研究》,并在2004到2006年以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做過孔飛力的學生。龔詠梅指出,與費正清等第一代漢學家不同,孔飛力反對用「王朝循環論」或「沖擊反應論」來解讀中國近代史,他認為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并非是對西方沖擊單向反應的結果,轉而強調中國歷史和文化自身的延續性、再造性和堅韌性。「追溯中國近代社會如何脫胎換骨,是孔飛力半個世紀中國學研究一以貫之的主線。」

  與孔飛力接觸的兩年里,龔詠梅認為其和藹可親。每次上課,70多歲的孔飛力揹著雙肩包準時出現。最后一堂《海外移民史》的課,孔從自己的雙肩包里倒出了一堆吃的喝的,「都是帶給我們的」。孔上課從不用PP-T,「他是老派的」,用黑板板書,寫中文繁體字,有時候字寫的「缺胳膊少腿的」,「我們糾正他的錯別字,他還自責自己電腦打字用多了,寫字退步了」。

  孔飛力著書不多,遇上他課堂上好的課題,龔詠梅直接問他,「為什麼不再寫本書呢?這是很好的寫作題材啊」。孔會回她,「我願意留給我的學生去做。」在孔的印象里,教學生和寫著作同樣重要。「我有一半的時間,是留在培養我的學生上面的」。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