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吗?

2016-01-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你“吃”了多少谣言?

2015年,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在抱怨担忧之余,消费者往往忽略了这些传言是虚假炒作,还是因为自己缺少食品科学知识导致的片面理解?

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5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行。在对2015年全国27个热点舆情跟踪的基础上,选取了去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请食品领域的专家进行严谨、专业与权威的解析。

辣条能不能吃

主原料及加工方式都安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说,辣条属于调味面制品,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经配料、挤压蒸煮(熟化)、成型、调味而制成的食品,和我们早餐经常食用的谷物麦圈相似。此外,这些加工工艺在国内外都是常见的食品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早餐谷物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生产。“辣条产业安全的关键是标准滞后。”谭斌认为,辣条产业的出路在于提升营养与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科技创新,抓紧推动行业营养健康升级;另一方面,消费者应选购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食用不宜过量。

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吗

不比传统手工面食更难消化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王书军指出,消化过程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此外,他还强调,网络传播拍摄所使用的胶囊内镜显示的是2小时后的肠道内消化情况,且该内镜对每个人每次所能记录下的影像时长最多只有8小时,无法对面条消化情况进行连续32小时的记录,更无法得出方便面难以消化或有害健康的结论。实际上,方便面与传统手工面食主要成分没有区别,正规方便面企业均会合理合法使用生产工艺中确有必要的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僵尸肉”事件

应严厉打击各类肉类违法

2015年6月,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行动成果让人震惊,“70后”猪蹄、“80后”鸡翅……“僵尸肉”通过走私途径,悄无声息出现在百姓餐桌上。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食品“保质期”的高度关注。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张万刚表示,“僵尸肉”说法不科学,应定义为“走私的严重过期冻肉”。“僵尸肉”的本质是利益驱动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但过期肉、变质肉、走私肉、病死肉等仍是国内常见的肉类违法。在他看来,打击包括“僵尸肉”在内的肉类违法势在必行,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大打击走私力度,提高企业和国民的法制观念,建设信息化、可追溯的国内肉类市场流通与质量监管体系。另一方面,要从经济杠杆的角度加以解决,加强国内肉类生产加工与规范国际肉类进口贸易保障供给。

“毒豆芽”涉案人员有没有罪

“禁止使用”不等于“有毒有害”

2015年6月16日,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发回重审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被告人作出无罪判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认为,6-苄基腺嘌呤(6-BA)、4-氯苯氧乙酸钠(4-CPA)、赤霉酸(GA)均属植物生长调节剂,豆芽生产过程中使用这些物质的安全性“尚无结论”。因此,不能直接将此类物质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这也是作出无罪判决的依据。

事实上,原卫生部将6-苄基腺嘌呤从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删除是出于工艺必要性的考虑,并非安全问题。去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农业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公告,“禁止豆芽生产者使用以上物质,并禁止豆芽经营者经营含以上物质的豆芽”。胡小松表示,这是明确了对该问题的“监管红线”。他认为,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在“禁止使用”和“有毒有害”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生鲜奶更营养吗

存在安全隐患不宜直接饮用

在追求营养、健康的潮流中,部分消费者认为生鲜奶具有新鲜、原生态的特征,符合“天然”的健康标识。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强调,生鲜奶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的俗称。而且,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乳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生鲜奶中微生物有来源于环境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还有来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菌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我国制定了严格的生鲜奶收购标准与法规,乳品企业在收购生鲜奶时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合格性检验。消费者如果直接购买生鲜奶缺少必要的检验环节,很可能会饮用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生鲜奶。

加工肉制品能不能吃

肉类是摄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

2015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将牛肉等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对此,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坦言,肉类食品是人类摄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致癌物质的分类不代表致癌风险或致癌能力的大小,加工肉制品被列为与砒霜相同的1类致癌物,只能说明目前针对两者获得的可能致癌的相关证据差不多,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物质的致癌风险或能力相同。他认为,可将该报告理解为一份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警告或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对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合理摄入量。同时,他建议,在发布此类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